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文学杰作的永恒生命—— 关于《追忆似水年华》[1]的两个中译本(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研究》2010年第12期 涂卫群 参加讨论

    (二)译文准确度
    再从译文本身来看。评判一部译作文笔(就文学翻译而言)的优劣,往往与个人的阅读趣味联系在一起,因而难免具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不过,正像对一部文学作品而言,风格(或曰文笔)研究(主要涉及上文所论及的作品的审美特性)应是一种本质性的研究,相应地,将译作与原作风格进行对照并由此作出风格评判,始终应占据翻译评论的主导地位。这样的研究为时尚早,新版《追忆》仅出版了前两卷(占全书近三分之一的篇幅),而且有必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反复阅读。在此,仅从译文准确度的角度对照新旧译本。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下文中所举的误译的例子,无论涉及哪个版本,都只是个别现象,它们并不影响译文整体的较高质量。
    从译文的准确度上看,新版的前两卷与旧版的前两卷相比,有些地方更接近原文。旧版中的一些错误,在新版中得到了纠正。除了译者在“译后记”中指出的一些地方(《在花季少女倩影下》,第651—655页),还可举出其他一些例子。
    1)追寻的主题,确切说人是否能够在现实中实现梦想的问题,贯穿小说。答案当然是:梦想只能实现在文学写作中;为此,小说家展现了主人公整个的幻灭过程。这一主题,在小说第一卷开头处便出现了。其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主人公梦见一位给他带来快感的女子,而这位女子恰巧与他在生活中认识的某位女子有些相像,于是醒来后,他试图全力在生活中找到她。原文写道:la retrouver, comme ceux qui partent en voyage pour voir de leurs yeux une cité désirée et s’imaginent qu’on peut goûter dans une réalité le charme du songe.
    旧版译为:非同她梦里再聚不可,就象有些人那样,走遍天下也要亲眼见见他们心目里的洞天仙府,总以为现实生活中能消受到梦境里的迷人景象(第5页)。
    新版为:以达到再次见到她的目的,这就像有些人外出旅行,想亲眼目睹他们朝思暮想的城邦,并以为能在现实中观赏到迷人的梦境(第5页)。
    对照原文,新版显然更准确。首先原文中并没有“梦里”的含义,旧版的译文误加了这层含义,并使上下文矛盾:既然是“梦里再聚”,又何必“走遍天下”?其次,旧版将une cité désirée译为“心目里的洞天仙府”也略显夸张和走样,“朝思暮想的城邦”则比较确切。在这个片段里,新版的译文更准确、更朴实。
    2)艺术收藏家斯万是上流社会社交界的红人,他在耀眼的社交生活、失败的爱情和平庸的婚姻中消耗了自己一生的时光,尽管他也曾受到音乐与绘画的感召。斯万与马塞尔是小说中形成对照的人物。小说家以斯万的经历突显他与马塞尔的不同,马塞尔最终以写作回答来自音乐和其他艺术作品对他的召唤。小说第一卷中作者曾描写斯万所处的怠惰的精神状态:
    旧版:他就养成了逃避存在于琐碎不足道的思想之中的习惯,也就不再去追究事物的原委(第210页)。
    新版:他养成了习惯,躲避在无关紧要的想法之中,因为这种想法能使他把事物的实质搁置一边(第209页)。
    旧版的“逃避存在于”像是对原文的未经加工的不准确的直译(原文为:se réfugier dans),读起来比较费解;新版译为“躲避在”则简洁明了,恰到好处。
    3)第二卷,在巴尔贝克主人公结识了画家埃尔斯蒂尔并参观了他的画室,小说家用大量篇幅描写画家的技法和在绘画上的创新,其中一点,便是“画其所见,而非其所知”,这是普鲁斯特理解的印象派绘画的本质所在;更重要的是,他同样以感觉、印象(而非理性)作为自己小说的基础和出发点。在开始描写画家的海景作品之前,作为画家再现世界的方式的铺垫(以演示画家的眼光来自真实体验),作者写了一段马塞尔清晨起床后从窗口观看大海时的情形。有时他会产生难以将大海与海岸,或者大海与天空区分的印象。小说家接着写道:Bien vite mon intelligence rétablissaitentre les éléments la séparation que mon impression avait abolie. 旧版译文:很快,我的理性将各个成分重新区分了开来,而我的印象则又取消了这种区别(第393页)。对比原文,译文将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弄反了,原文中事物无分别地混淆在一起的印象在先,理性的区分在后;这符合普鲁斯特一贯的思想。这处误译,一方面扭曲了作者的思想,另一方面忽略了原文中表示先后的动词时态的用法。相比之下,新版译文则准确而简洁:我的智力迅速恢复被我印象消除的各个成分之间的界线(第413页)。
    4)紧接上面马塞尔参观埃尔斯蒂尔画室的段落,马塞尔回想起在贡布雷时勒格朗丹曾建议他不要前往位于布列塔尼附近的巴尔贝克(第一卷,旧版第133页,新版第133‒134页),并就此询问画家的意见。小说中出现的地名是Bretagne(指法国旧省布列塔尼),旧版误译为“英国”(第400页;法语中,英国国名简称la Grande Bretagne),在新版中得到了纠正(第421页)。旧版的这一处误译,有可能是一时疏忽;但假使译者比较了解第一卷的相关内容,那么这个错误很可能就避免了。
    不过,有些旧版的理解错误,新版并没有纠正,并延续了类似的误解。举两个例子。
    5)犹太人的不良处境是普鲁斯特小说中较重要的主题之一。他用了大量篇幅描写不同人物对德雷福斯案件[14]的反应和案件本身对沙龙演变的影响,与案件有关的内容从第二卷便开始出现,在《索多姆和戈摩尔》中达到一个高潮,并一直延伸到小说最后一卷。第二卷中涉及犹太人地位的段落比较重要,尤其因为它可看成对小说中大加描写的德雷福斯案件的铺垫,其中有一段描写犹太家庭所处的自成一体的孤立状态。最后一句原文为:……où personne d’ailleurs ne songeait à frayer un chemin. 旧版译为:任何人都别想开出一条路打进这个圈子(第290页),新版为:不过,任何人也别想进入其内(第315页);原文确切的含义应当是,没有人想与犹太人交友,因此不是“别想”,而是“不曾想”、“并不想”,小说家以此揭示当时双方(犹太人和基督徒)之间的敌意,特别是暗含了强势人群对弱势人群的傲慢与轻蔑。这里的误译,可能是由于对作品所写犹太人的处境了解不够造成的。
    6)又如第二卷马塞尔会见画家埃尔斯蒂尔的情节中,画家谈到了巴尔贝克教堂门廊的浮雕,特别是《圣经》中描写的以利沙伯会见无玷受胎的马利亚的场面,以利沙伯抚摸着马利亚隆起的腹部露出赞叹而惊讶的表情,两个版本都将法语中的le sein一词(有包括“腹部”和“乳房”在内的一些含义)译为“乳房”。旧版:伊丽莎白触到玛丽亚的乳房,感到乳房隆起而深感惊异(第398页);新版:以利沙伯摸到马利亚的乳房,感到乳房鼓起,对此赞叹不已(第418页)。而在这一场景中,正确的译法应当为“腹部”。此处的误译,有可能是疏忽造成的,不过只要读过《新约•路加福音》第一章的读者,都应对经文中出现的“所怀的胎就在腹里跳动”、“我腹里的胎就欢喜跳动”[15]有些印象,而耶路撒冷圣经学院主编的《圣经》法译本中用的正是le sein[16]一词;或者凭借常识,也可作出判断。
    此外,遗憾的是,新版也存在着一些理解上的错误,而这些错误在旧版中是没有的。举两个例子。
    7)第一卷中关于散步的段落,小说家多次写到le Calvaire(或 le calvaire)的投影,这个词有两个相关的含义:作为地名,指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地点,耶路撒冷城外的骷髅地(一座山岗,在那里罗马人将犯人钉死在十字架上),作为这个地名和在那里所发生的事件的延伸,这个词经常用来指代对这一事件的再现:十字架和描绘耶稣受难的绘画、雕塑等。旧版将其译为“十字架”(第134,135页),新版译为“骷髅地”(第134,135页);《追忆》的贡布雷应位于法国的某个乡村,那里与骷髅地不相干。译为“十字架”显然更合适,当然也可译为“耶稣受难雕塑”。
    8)普鲁斯特认为,艺术家对生活作出的回答体现在作品(文学的解决)而非日常生活中。与此相关,在第二卷中,小说家写到作家贝戈特在为人上的不良侧面:在背后说朋友坏话。并以马塞尔的姑婆为反衬,姑婆虽然会当面对自己喜欢的人说些难听的话,背后却从不说一句他们听不得的话。原文为:Mais hors de leur présence elle n’aurait pas prononcé une parole qu’ilsn’eussent pu entendre(直译:不能听见)。 旧版译为:可是,她决不背着他们说些见不得人的话(第124页),新版为:但这些人不在时,他们听不到的话,她一句也不会说(第145页)。显然,旧版是对的,而新版则令人费解。
    就上述这些理解和翻译错误而言,1)、3)主要是由于对小说家基本思想了解不够深入造成;2)可能出于语句加工不足;4)可能出于疏忽,再加上对第一卷的内容缺乏了解;5)可能是因为对作品所涉及的背景知识了解不够;6)、7)主要涉及宗教文化方面知识的欠缺;8)可能是由于疏忽或理解不到位。这些例子再次表明,对整部作品全面深入的了解、丰厚的知识、细致入微的理解力是翻译《追忆》必不可少的“精神资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