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东方文学 >

“穴居人”母题及其文化内涵之解读——以《水死》为分析对象(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外国文学评论》2012年第 许金龙 参加讨论

    一、对《水死》中“穴居人”母题的追根溯源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水死》的大致梗概。多年来,青年知识分子组成的穴居人剧团把小说家长江古义人(大江健三郎在文本中的分身)的诸多小说改编为剧本并搬上舞台,为了更好地改编并演出长江的小说作品,“‘穴居人’剧团目前已把根据地转移到四国的松山,要再次推进把先生作品改编为戏剧的计划”[2]。于是,长江古义人来到“根据地”观看“穴居人”演员彩排由自己的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亲自为我拭去泪水之日》[3],当演员们演唱“亲自为我拭去泪水之日”时,古义人被战争时期改自于巴赫“康塔塔”的歌词所打动,情不自禁地在内心里附和着歌曲,及至演唱发展为合唱时,他开始怀着激情用德语大声歌唱起来:“天皇陛下,请您亲自用手拭去我的泪水。死亡呀,快点儿到来!永眠了的兄弟之死呀,快点儿到来!天皇陛下,请您亲自用手拭去我的泪水。”[4]显然,古义人这个民主主义作家儿时所接受的皇国史观教育的影响此刻被重新激活,同时还被激活了以“天皇陛下万岁”为象征的绝对天皇制社会伦理之遗传基因。这使得古义人意识到,绝对天皇制的幽灵仍然存活于包括自己在内的诸多日本人的精神底层。
    在小说中,古义人的这种微妙变化被“穴居人”女演员髫发子敏锐地觉察到,于是她提出“无论如何也必须进行抵抗,要围绕这个国家的人们根本性的特性进行批判(对于《亲自为我拭去泪水之日》演出版中的德语歌曲也是如此)”[5]。身为女性,髫发子从少女时代就受到来自绝对天皇制社会伦理对其肉体和精神的残酷蹂躏,因此对其更是具有一种强烈的反抗精神……在文本里,以髫发子这位女主人公为核心的“穴居人”剧团是故事实际上的主角,作者亦通过为“穴居人”一词意味深长且无一例外地标注日语片假名“ザ·ケイヴ·マン”来暗示读者,梳理“穴居人”这个词语的来龙去脉将成为解读这部小说的关键。这就需要将“ザ·ケイヴ·マン”还原为英文,那就应该是、也只能是"The cave man "。考虑到作者大江本人深厚的法国文学修养,如果从词形和词义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把"The cave man "转换为法文“caverne”的话,我们立刻就会在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中找到用“caverne”表示的“穴居人”。事实上,《波斯人信札》的译者罗大冈先生也确实是这么翻译的。下面将具体介绍孟德斯鸠笔下“穴居人”这一词语的来源和意义。
    在发表于1721年的《波斯人信札》第11—14封信以及附录2中,法国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先驱孟德斯鸠讲述了“穴居人”的故事:阿拉伯有一个叫作穴居人的小民族,他们是古代“穴居人”的后裔。他们“各人关怀的只是自身利益,毋需过问别人的利益”[6],或听任族人因旱涝绝收而坐视不管,或抢夺邻家漂亮妻子,或联手霸占他人房宅田地再自相残杀,或在别人急需之间抬价出售羊毛和小麦,更是在邻国医生于瘟疫中施医救助众人之后却分文不付酬金,以致“由于自己的恶劣根性,遭受灭亡……成了他们自己背信弃义的行为的牺牲品”[7]。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波斯人信札》这个文本中,孟德斯鸠对“穴居人”这个词语采用的是由古拉丁语转来的法文单词troglodyte,却在对该词的注释中表示troglodyte意即caverne[8]。根据《罗贝尔法法词典》的解释,这里所说的caverne其实借词于拉丁语caverna(岩洞、山洞、洞穴之意),来源于同义古拉丁语cavus。大江健三郎在《水死》中表述“穴居人”这三个日语汉字时,并没有采用《波斯人信札》日译本(『ペルシア人の手紙』)中的定译トログロディト(=troglodyte),而是别有深意地选择了“穴居人”(ザ·ケイヴ·マン=cave man),即Caverne之意。孟德斯鸠的注释与大江健三郎的选择,似乎都在暗示“穴居人”这个词语更为古远的源头。
    了解《波斯人信札》的读者也许知道,孟德斯鸠对于包括宗教、政治、民俗等在内的阿拉伯—波斯文化比较熟悉,在《波斯人信札》中数次提及伊斯兰圣书《古兰经》,并在该书附录之二“哈吉·伊比寄甲龙德尔维希赞希德”中这样写道:“神圣的《古兰经》并没有白白把律法交给你。你在这本神书最普通的话语中,发现了隐藏着的告诫,由于你做功课的数目,这本书似乎都变厚了。你增加了服从的对象,并不断补充了戒律,这些戒律是在我们中寻找信徒,可又仿佛是为我们意志薄弱的人所制定的。……”[9]面对人类的独立个体疯狂追求个人利益的可怕景象,孟德斯鸠在寻求建立法律权威的同时,似乎更有意借助《古兰经》来建立道德体系,以此来约束个体的疯狂欲望,使得人类社会处于良好道德秩序的保护之下,以避免“由于自己的恶劣根性,遭受灭亡……成了他们自己背信弃义的行为的牺牲品”[10]之悲剧。
    孟德斯鸠如此推崇的《古兰经》第18章即以“山洞”(کهف,Kahf)命名。该章讲到七个青年人真诚信奉真主,表示“我们的主,是天地的主,我们绝不舍他而祈祷任何神明,否则,我们必定说出不近情理的话。我们的这些同族,舍他而崇拜别的许多神明,他们怎么不用一个明证来证实那些神明是应受崇拜的呢?假借真主的名义而造谣的人,有谁比他还不义呢?”[11]于是,在他们被喻示“当你们离弃他们和他们舍真主而崇拜(偶像)的时候,可避居山洞,你们的主将为你们施展他的恩惠,并使你们的事业为有利的”[12]之后,这七个虔诚的青年便带着一条狗避居于山洞,酣睡了三百零九年。在此期间,真主让太阳每天两次分别从山洞左右两侧照进洞里,以使他们七人睡在山洞中间不受阳光直射,并且为他们左右翻身;在他们醒来之后,先知穆圣提醒他们“你们派你们当中的一个人,带着你们的这些银币到城里去,看看谁家的食品最清洁,叫他买点食品来给你们,要叫他很谨慎,不要使任何任何人知道你们。城里的人,如果拿着你们,将用石头打死你们,或者强迫你们信奉他们的宗教,那末,你们就永不会成功了。[13]……那些市镇的居民多行不义的时候,我毁灭他们,我为他们的毁灭而预定一个期限。”[14]……
    借助《伊斯兰教词典》有关“洞中人”的词条,可以发现《古兰经》的这个故事来源于基督教“以弗所七眠子”的故事:在罗马皇帝德基乌斯(Decius,执政于249—251)当政期间,以弗所(EPHESUS)的基督徒受到执政当局的严酷迫害,其中七个出身高贵的青年不愿意改变信仰,就躲入以弗所附近一座大山的巨大山洞里,“暴君决心让他们死在洞里,便下令让人用一堆巨大的石头把那山洞口牢牢封死。这时他们立即全进入了深沉的睡眠,而且神奇地无限延长,竟一直睡过了一百八十七年,却丝毫无损于他们的生机。”[15]《罗马帝国衰亡史》的作者爱德华·吉本接着告诉我们,一百八十七年(约为公元437年)后,当阿多里乌斯(Adolius)需要建造房子而让奴隶打开洞口取用石料时,阳光照进洞里,这七个长睡人便醒了过来,以为睡了好几个小时,不免感到饥肠辘辘,就让詹布里库斯(Jamblichus)暗中回城购买面包以供大家充饥……根据爱德华·吉本的表述,穆罕默德在跟随驼队前往叙利亚时,曾在叙利亚集市上听到这个故事,其后便把该故事作为神启而四处传授,最终被他的信徒写进了《古兰经》中。如果这种说法可以成立的话,那么两者间的血缘关系便是显而易见的。
    “山洞”一词在古拉丁语中为cavus,《古兰经》中“کهف”(kahf)一词即借音于同义古拉丁语cavus,法语词caverne也是由拉丁语演变而来,这就形象地证明,“穴居人”故事早已成为一个母题,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里,于叙利亚、埃及、埃塞俄比亚、波斯、中国新疆、俄罗斯、意大利、法国、日本等欧、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被广为传播、流变和解读。这里试将由《水死》中“穴居人”梳理出的流变脉络以图表展示如下: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大江健三郎作品中的“穴居人”大致是经由这样的途径传播而来:
    在对“穴居人”的传播途径进行梳理后,下文将详述这个故事传播、演变的过程,以及在大江文本中体现的文化内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