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文学本质论观念的历史嬗变及其反思(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理论研究》 赖大仁 参加讨论

    三、文学本质论问题之反思
    从以上所述可知,文学本质论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文学理论问题,标志着现代“文学”观念的建立,意味着人们对文学这一事物的本质特性的认识进入到更为自觉的阶段,在此基础上,现代文学理论与批评范式才得以建立起来。也许可以说,现代文学理论与批评中的关键问题,并不在于建构一个什么样的理论体系,而在于确立一种什么样的文学观念,其中最核心的便是文学本质论观念。然而,这种文学本质论观念无疑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同时也是随着社会变革和文学发展而不断发生历史嬗变的过程。问题只在于,在这种理论观念新旧更替的历史嬗变过程中,我们究竟收获了什么,同时又失去了什么?尤其是经历了近十多年文论界的反本质主义论争之后,当今应该如何来重新认识文学本质论问题?或者说有哪些问题是值得我们重新反思的?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来略加探讨。
    第一,对文学本质论问题本身的反思。如前所说,从中国现代“文学”观念及其理论范式建立以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把文学本质论作为关键乃至核心问题来论述的。然而,在前一阶段反本质主义的质疑声中,文学本质论问题一时显得声名狼藉,好像谈论文学本质就有“本质主义”的嫌疑,就是形而上学和保守僵化,这使得许多人对此避之唯恐不及,一时文论界望本质而生畏,谈本质而色变,好像这个问题将从此在文学理论与批评中消失或沉潜下去。实际上,当代文论中也确实很少有人谈论这方面的问题了,在一些新近编著的文学理论教科书中,或者完全回避文学本质论问题,或者十分小心谨慎地改用别种方式委婉言说,这种状况很难说是正常的。
    平心而论,文论界在自我反思中提出反本质主义问题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在过去一些文学理论学说中,的确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文学观念狭隘僵化,以及思维方式简单化、绝对化、极端化的现象,通过批判反思引起人们对这种状况的警觉无疑是必要的。通过讨论至少可以引起我们对于过去的文学理论观念、理论范式和思维方式的自觉反思,有利于增强我们的理论自觉性。但问题在于,在某种非理性的情势下与声浪中,容易矫枉过正走向另一个极端,出现另一种简单化和形而上学偏向,走向否定主义和虚无主义。钱中文先生曾对此表达不满说:“在所谓反文学理论的本质主义的讨论中,就把关于文学本质的探讨与本质主义捆绑在一起,不分青红皂白地加以批判、否定,不顾别人确认文学是一种多层次、多本质的审美文化现象,十分霸道地给别人的文学观念戴上本质主义的帽子。不承认事物具有本质特性,自己说不清楚,又不容许别人探讨,扬言本质应该被抛弃,办法是装作鸵鸟,把它‘悬置’起来,以为就可把问题解决了。这种倾向几乎成了一种西方时髦的追逐,三十多年来,没有比这种理论思维更为轻佻的了!”(1)。把文学本质论研究等同于本质主义,又把本质主义等同于思想理论僵化,由此而导致文学理论界都不敢或不屑于探讨文学本质问题,这对当代文学理论的建设与发展并无益处。笔者认为,在学术讨论中应当慎用“本质主义”这样的概念,更不要轻易给人扣这样的帽子,否则不利于平等与平和地从学理上讨论问题。况且,即使说某些文学本质论的“观念”有可能存在本质主义弊端,也不能说文学本质论的“问题”本身是本质主义的。反本质主义充其量只能反掉某些被认为是“本质主义”的理论观念,但文学本质论的“问题”本身是反不掉的。当然,这样说也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不必把文学本质论问题扩大化,而是应当在某些特定的范围内来认识这个问题的积极意义。
    应当说,并非凡是从事文学活动的人都需要关心和思考文学本质问题。比如一般的作者、读者或文学研究者,都未必非要搞明白“文学是什么”的问题才去创作、阅读或从事研究,他们只要按照自己对文学的经验感悟去实践就行了。当然,如果他们对于“文学是什么”的问题能够产生兴趣,并且自觉地加以思考,对此有所理解和感悟,也仍然不无益处。但在另一些情况下,关于文学本质问题的探究和回答,也许就是不可或缺的,不能把这种研究看成是思想僵化。一是在文学基础理论研究中,不能缺少对于文学本质论问题的研究。正如有学者所说:“文学理论是关于文学的理论,本质上是对某一特定时期文学实践的经验总结和规律梳理……‘文学是什么’这类‘元问题’,不是创作者或接受者需要思考的问题,而文学理论一旦出现,类似问题就成为无法绕过的核心问题”(张江5)。如果对这样最基本的问题都不去回答或不能回答,那还叫什么文学理论?至于对这个问题应当如何研究和回答,形成什么样的观点和结论,那是另一回事。二是在文学理论教科书及其教学中,不能缺少文学本质论的内容,否则,作为文学基础理论的教科书及其教学也就是不合格的。至于对文学本质论问题怎么讲,阐述什么样的理论观点,那也是可以具体讨论的。
    第二,对文学本质论观念嬗变的反思。如前所说,“文学是什么”属于文学理论的“元问题”,而对这个问题如何回答,则是一个理论观念问题。可以说文学本质论问题永远存在,而文学本质论观念则是不断变化的,如果试图寻找某种永恒不变的终极本质,或者固守着某种既定的理论观念不放,就的确有可能陷入本质主义的理论误区。有学者指出,“对文学而言,是否存在一套固定的、唯一的本质、原理、规律?我们并不认同后现代主义的‘反本质主义’提法。本质是存在的,只是事物的本质总是随着时空条件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文学理论是关于文学的一种历史性、地方性(民族性)知识建构,不存在凌驾于历史和民族之上的终极本质。正是由于这一原因,近年来文学研究的理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文学理论惯于追问‘文学到底是什么’,今天,理论家更倾向于追问‘到底哪些因素促使我们作出了这样的论断’”(张江5)。这也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充分看到文学本质论观念的历史性和时代性。通常说“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同样,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观,其中也包括文学本质论观念。文学本质观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这个时代的文学现实(事实),理论既是实践的总结,也是对文学事实的认识说明;另一方面是研究者的思想观念,即用什么样的观点、眼光、方法去认识说明,主观认识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所以,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学本质观是正常的,同一个时代有不同的认识见解也是正常的。可以进行比较研究,不一定非要定于一尊、非此即彼。对于当代文学本质论研究而言,应当系统梳理和反思过去各种文学理论观念。在这种梳理和反思中,最重要的不在于判断它是不是本质主义,更重要的还在于说明它为什么是这样的?努力用历史主义的态度和理论方法、视野,进行实事求是的考察和反思。一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为什么会形成和出现这样的文学本质观念?它与当时的历史条件是什么关系?它反映了当时历史条件下什么样的文学事实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二是它适应了什么样的现实需要?在当时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带来了什么样的结果?三是在今天看来,我们对这种文学观念进行反思,能够获得什么样的经验教训或历史启示?这样才能真正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获得有益的借鉴。
    第三,对当今文学本质论研究的反思。毋庸讳言,近一时期文学本质论研究陷入了某种沉寂状态,这一方面可说是前一时期反本质主义论争带来的消极结果,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今时代文学发展的某种困境,以及当代文论在文化研究转向中一定程度的自我迷失。
    首先,是文学阐释对象的迷失。应当说,历来有价值有影响的文论建构,都是建立在对某些特有文学对象的阐释基础上的。传统文论多以每个时代的经典文学为阐释对象,新时期以来文学观念的嬗变,也是以当代文学本身的创新发展为阐释基础的。如今所面临的困惑是,文学现象已经完全“泛化”了,文学被混杂和淹没在大众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当代文论似乎找不到应有的阐释对象,于是就只好盲目地跟着一些文化研究转悠,导致自身的迷失。当代文论要走出这种困境,就需要重新找到自己的阐释对象。应当看到,在当今纷繁复杂让人眼花缭乱的文化现实中,仍然有许多重要的文学现象值得关注,有许多优秀作品在赓续经典文学传统,并且深刻地影响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精神生活。当代文论可以有比较宽阔的理论视野,但无疑应当以当代有精神品位、有重要影响的文学作为主要阐释对象,否则就不可能把握一个时代的文学精神,更谈不上有新的理论发现和创造。
    其次,是文学理论问题的迷失。反思新时期以来文学理论观念的嬗变,那些影响较大的理论观念,如文学审美论、文学主体论、文学的人文精神论、新理性精神论等等,应当说都提出了那个时代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反映了时代变革的要求,回应了人们的现实关切,影响了文学和现实变革的发展进程。然而在后来所谓文化研究转向中,好像找不到应当关注的现实问题了。实际上,并不是文学发展没有问题值得关注,当今时代从现实生活到文学活动,很大的问题是在精神价值上没有方向感,特别令人困惑。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迷乱,会进入文学中来影响其精神价值取向,而文学中反映的生活现实和表现的精神价值,又会反过来介入现实影响人们的价值观。那么,文学究竟应当如何面对和回应这样的现实?应当表现什么样的时代精神和文学精神?以及当今何以还需要文学?它究竟能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些都是需要面对现实努力回答的问题。如果不能在新的现实面前对于文学是什么与为什么的问题做出新的回答,那么就不可能有当代文论的创新性理论建构,当然也难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再次,是文学理论信念与价值立场的迷失。任何真正的理论建构与创新,不可能没有基本的理论信念与价值立场,这不难从各种理论建构,包括新时期以来文学理论创新建构中得到启示。然而在后来反本质主义观念的冲击下,这种理论信念与价值立场也无疑被动摇了。有些人已经不关心何以还需要文学理论,或者说它还有什么用处;有些人把文学理论看成是某种知识而不是什么理论,把文学理论研究称为“知识生产”而不是什么理论创造;有些人把文学研究当作是一门技术活,比如专注于用某种结构主义或叙事学来解析文本结构,或者反过来用某些文本解析的实例来证明某种结构主义或叙事学理论,而把应有的文学精神价值追寻抛诸脑后。有些人只是把文学理论看成对文学事实的说明解释,热衷于追逐各种新潮的大众文化或文学现象,极力为其做出合理性阐释,而恰恰忘了,理论研究不只是跟在文学事实后面去说明它“是什么”,更重要的还在于,基于社会和人的合理健全发展的理念,以超越性的审美态度探究文学“应如何”,即文学应有的精神价值与审美理想,从而为文学研究与评价提供必要的理论参照和价值引导。具体就文学本质论而言,正如有学者所说,文学本质不仅有“实然性本质”,而且还有“应然性本质”,前者指向说明文学事实,后者则指向确立文学价值(余虹5)。在文学本质论探讨中,当然有必要充分重视文学的“实然性”本质特性,也就是基于文学事实的观照与理论概括;但更有必要去关注其“应然性”本质特性,也就是基于我们心目中所理想的文学品质和审美精神。如果缺失了当今时代应有的文学信念,就不可能有立足于现实的对于文学特性功能的深刻理解,当然也就谈不上进行当代人应有的理论探究与建构。这是当代文论研究,包括文学本质论研究在内,所需要面对和思考的现实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