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周秦汉文学研究中的《汉志》主义及其超越(6)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学遗产:中文版》 徐建委 参加讨论

    
    ①上述两文收入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汉墓帛书:经法》,文物出版社1976年版。
    ②本文研究中的部分论题,刘汝霖、余嘉锡、孙德谦、张舜徽、叶长青、李学勤、郑良树、李零、夏含夷、艾兰、柯马丁等前辈学者的研究中亦多有涉及,精辟之见颇多,限于篇幅未及详述。
    ③据《广弘明集》卷三所录阮孝绪《七录序》曰:“至孝成之世,命光禄大夫刘向及子俊、歆等雠校篇籍。”(释道宣《广弘明集》,《四部丛刊》本)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引孙星衍《续古文苑校文》曰:“案俊当作伋,向本传云长子伋以《易》教授,官至郡守,不云曾受诏校书。阮此言疑出《别录》《七略》也。”(二十五史刊行委员会《二十五史补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册,第5424页)
    ④二人失其姓氏。
    ⑤详参钱穆《刘向、歆父子年谱》,收入钱穆《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67页。
    ⑥《风俗通义》:“刘向为孝成皇帝典校书籍,二十余年,皆先书竹,为易刊定,可缮写者,以上素也。”(应劭著,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94页)
    ⑦阮氏《七录序》据释道宣《广弘明集》,《四部丛刊》本。
    ⑧班固《汉书》卷三○《艺文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6册,第1701页。
    ⑨详参拙著《<说苑>研究——以战国秦汉之间的文献累计与学术史为中心》“绪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35页。
    ⑩张舜徽选编《文献学论著辑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页。
    (11)余嘉锡《古书通例》亦有类似述论:“向所编校,有但定其篇第者,如《管子》《孙卿子》之类是也。有并改其章次者,如《晏子》是也。又有合同类之书数种,离合其篇章,编为一书者。《战国策书录》曰……此不但不出一人,亦本非一书。然向以其皆战国游士之策谋,便可都为一编(向所编《楚辞》,亦《国策》之类)。……将以防简策之散佚,而使后人有以窥见古人学术之全,合而编之,正辨章旧闻之大者。此所以《孙子兵法》八十三篇为一书,不以十三篇别著于《录》。而《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同为《太公》二百三十七篇,而入之于道家也。”余嘉锡《古书通例》收入《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48—249页)。
    (12)王国维《观堂别集》,收入彭林整理《观堂集林(外两种)》,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872—873页。
    (13)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朱东润提出王逸的刘向编集《楚辞》之说有“六可疑”,并推测题称刘向所集,“也许是王逸假以自重”(朱东润《楚歌及楚辞》,《光明日报》1951年第32期)。蒋天枢《<楚辞新注>导论》怀疑《楚辞》乃分阶段成书,其文虽甚简,然开《楚辞》分阶段附益成书说之端绪(参见《中华文史论丛》1962年第1辑,《<释文>本“篇第混并”或有其故》一节)。汤炳正《楚辞编纂者及成书年代的探索》一文将《楚辞》的编纂分为五组,判断《楚辞》自宋玉至王逸,分五阶段成书。该文收入汤炳正《屈赋新探》。黄灵庚对汤氏的分段法提出质疑,但也认为十七卷本大概出现在五代、北宋初期,尤其黄氏认为“刘向纂辑《楚辞》十六卷本并不存在”,其疑虑主要缘于“如果刘向真的纂辑过‘楚辞’总集,则必定会在《诗赋略》中著录出来”(黄灵庚《<楚辞>十七卷成书考辩》,《复旦学报》2008年第3期)。当然,这是黄先生未了解《汉志》性质所作的误判。日本学者冈村繁《楚辞与屈原——论屈原形象与作者的区别》一文,利用《楚辞》中的类似句之间的关系,判断署名屈原的作品如《离骚》《哀郢》乃是屈原死后,楚人怀念屈原托名而作的作品,并认为署名屈原的作品中可见楚辞自战国至西汉的发展过程。该文收入冈村繁《周汉文学史考》。冈村氏之观点对传统学说有很大的破坏力,但其言之成理,启发我们对楚辞的发展、楚辞的兴起、楚辞与汉赋的关系等问题,当有重新检讨之必要。此中关键,正是《楚辞》的编纂。今本《楚辞》是宋代以来的版本,据五代时期的《楚辞释文》,知古本《楚辞》篇章顺序与今本大异,并非按时代顺序编纂。其中除了版本问题外,古本《楚辞》的篇章次序还可能存在某种祭祀结构,这种结构显示《楚辞》是经过两次主要的结集成书的,这与冈村氏的观点是有联系的。此问题颇复杂,详参刘益溦《西汉楚辞的创作与编纂》第三章,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14)王先谦《汉书补注》,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864页。
    (15)梁启超《饮冰室专集》之八四《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考释》,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16页。
    (16)金德建《古籍丛考》,上海书店、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10页。
    (17)范晔《后汉书》卷四八《杨李翟应霍爰徐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6册,第1612页。
    (18)刘汝霖《周秦诸子考》,北平文化学社1929年版,第9—11页。
    (19)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附校雠通义》,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45页。
    (20)沃尔夫林著,潘耀昌译《美术史的基本概念:后期艺术中的风格发展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1)杨宽《老子讲究斗争策略的哲理》,《复旦学报》1980年第4期。
    (22)高木智见著,何晓毅译《先秦社会与思想:试论中国文化的核心》,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23)虽然那个时代没有著作权属的观念,诸子著说又多以事功为归,因切于实用,故采撷前代文献多断章取义或因需改文。但从诸文本之互见来看,《诗》《书》等经典文本和一些短章在如此变动不居的口传、抄写背景下,还是有相对稳定的流传,其讹变往往不因随意或故意,而以不经意致误者居多。
    (24)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著,刘建基译《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Keywords: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251页。
    (25)宇文所安主编,刘倩等译《剑桥中国文学史》,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90页。
    (26)熊铁基《汉代对先秦典籍的全面改造》,《光明日报》2005年7月19日第7版。
    (27)熊铁基《再谈汉人改造先秦典籍》,《光明日报》2009年8月4日第12版。
    (28)熊铁基《刘向校书析论》,《史学月刊》2006年第7期。
    (29)如《晏子叙录》曰:“所校中书《晏子》十一篇,臣向谨与长社尉臣参校雠太史书五篇,臣向书一篇,参书十三篇,凡中外书三十篇,为八百三十八章。除复重二十二篇六百三十八章,定著八篇二百一十五章,外书无有三十六章,中书无有七十一章。”此则书录,刘向述及《晏子》中、外书的差别时,使用的描述单元是章,而非篇。即刘向眼中的《晏子》是由二百一十五章组成的,他所校雠的对象也是以章为主。再如《列子叙录》曰:“中书多,外书少。章乱布在诸篇中。”《列子》书“章乱布在诸篇中”,刘向《列子新书》乃条理诸章次序而成可知矣,故其校雠此书的基本文献单元也是章。详见张舜徽选编《文献学论著辑要》。
    (30)司马迁《史记》卷一四《十二诸侯年表》,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册,第510页。
    (31)夏含夷《重写中国古代文献》,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46—47页。
    (32)艾兰《关于中国早期文献的一个假设》,《光明日报》2012年1月9日第15版。
    (33)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论及古书的构成时提到“早期的古书多由‘断片’(即零章碎句)而构成,随时所作,即以行世,常常缺乏统一的结构,因此排列组合的可能性很大,添油加醋的改造也很多,分合无定,存佚无常。……这使它的年代构成变得非常复杂”(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214页)。刘向校雠《列子》书时,即有章的乱布。然即使其乱布,书的构成亦非完全混乱杂糅,因其构成文本基础的章,还是基本成型的部分,变化亦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