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赵华:《文心雕龙》“化感”的内涵及其表达的理念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赵华 参加讨论

    作者简介:赵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文心雕龙》是我国古典文艺理论的巅峰之作,书中多次出现“化感”及相关的表述,对其内涵所作的辨析和阐释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化感”一词,首见于该书《风骨》篇:
    “《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
    对于这句话的后半部分,周振甫先生解释为:“(风)它是感化力量的根本,是志气的具体表现。”①詹瑛先生指出:“风能起感化作用,而且是志、气的一种标志。”②吴林伯先生明言:“化感犹云感化。”③化感就是感化,这一点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可。
    然而,《文心雕龙》并不存在感化这个词语,④只有《乐府》篇包含类似的表述:“情感七始,化动八风。”这里的感、化两个字没有放在一起,且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位研究者将其同《风骨》篇“化感”联系起来,其不能被视为文献内证。试问,如果刘勰认为化感就是感化,为什么他不去直接使用后者呢?感化两字的排列次序还有颠倒的必要吗?有鉴于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刘勰对“化感”的理解,以正视听。
    一 “化”的本义及其在《文心雕龙》中的运用
    《文心雕龙》中数次出现化字,刘勰往往依具体语境而用之,故本文先明确该字本义,以便于之后的辨析。《说文·匕部》称:“化,教行也,从匕人。”段玉裁注:“教行于上,则化成于下。贾生曰:‘此五学者既成于上,则百姓黎民化辑于下矣。’《老子》曰:‘我无为而民自化。’上匕之而下从,匕谓之化。”⑤尹黎云先生的《汉字字源系统研究》讲:“(甲骨文的化字)让两人字一逆一正,犹言使逆者变正,故化有‘教行’义。”⑥化是一种施动的行为方式,是矫正、规范行为对象,使之合乎正道。化所体现的是主动的行为方式,承载的是正能量,发挥的是创造性作用,而不只是变化、变易之类的中性词义。
    《风骨》篇的“化感”是否用了化字本义,则有待于联系上下文,详加辨析。依原文的表述,“化感”的主语是《诗经》的风,而刘勰对风的解释简明扼要,主要见于《颂赞》篇:“夫化偃一国谓之风,风正四方谓之雅,容告神明谓之颂。”这句话用了两个典故,一个出自《毛诗大序》:“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⑦
    另一个典故是偃,出自《论语·颜渊》篇:“草上之风必偃。”詹瑛先生认为:“这是说风吹草倒,旧用以比喻教化的普及。”⑧按《论语·颜渊》篇中的相关原文如下: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对于这段话,杨伯峻先生的理解是这样的:“季康子向孔子请教政治,说道:‘假若杀掉坏人来亲近好人,怎么样?’孔子答道:‘您治理政治,为什么要杀戮?您想把国家搞好,百姓就会好起来。领导人的作风好比风,老百姓的作风好比草,风向哪边吹,草向哪边倒。’”⑨詹先生对偃的解释符合原意,是真实可信的。《颂赞》篇“化偃”用的是化字本义,意为教化。又《时序》篇言:“太王之化淳,《豳风》乐而不淫。”句中的化是太王对民众进行教化,淳指的是由教化而生的淳厚民风。进一步推知,《风骨》篇“斯乃化感之本源”,化感不能简单的颠倒次序,直解为感化,而应该是对“感”加以教育和纠正。
    “化”表示教化和矫治,这也可以在《原道》篇中得到明确证据:“察人文以成化。”典出《周易·贲卦·彖辞》:“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正义》曰:“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原道》篇的“成化”,指的是完成教化。⑩又《征圣》篇称“此政化贵文之征”,意谓这些是政治教化都要重视文采之证。(11)
    在刘勰看来,只有通过推广《易》、《诗》、《书》、《礼》、《春秋》等典籍,普及经典教育,才可以在教化方面称得上圆满,《宗经》篇赞语谓:“致化惟一,分教斯五。”所用典故出自《礼记·经解》篇,原文如下: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乐经》久亡,《宗经》篇中亦止论“五经”,故云“分教斯五”。(12)《经解》借孔子之口,“论六经教人之得”,(13)充分肯定了经典对众庶德行的陶铸作用,以及成化天下的历史使命。
    《封禅》篇称:“戒慎以崇其德,至德以凝其化。”吴林伯先生认为,这里的“凝”用典出自《尚书·皋陶谟》:“庶绩其凝。”孔安国传:“凝,成也。”全句意思是:天子的戒慎,为的是崇高他的道德;而至高无上的道德,便将成就他的感化。(14)吴先生的解释大体正确。“凝其化”即“成其化”,也就是《原道》篇的成化,而这里的化还是教化、纠正的意思。
    《指瑕》篇讲:“斯言一玷,千载弗化。”有研究者认为,这是在讲:“著述立言,一有瑕疵,虽千载而后,亦不能改变其缺失也。”(15)笔者按,这里化用了《诗经·大雅·抑》中的诗句:“斯言之玷,不可为也。”高亨先生的解释如下:“玷,白玉上的斑点;为,犹治也。”(16)《大雅·抑》的“为”不是中性词汇作为,而是有正面色彩的治理;《指瑕》篇赞语的“化”字用法与此相类,所指不是中间意义上的改变,而是积极意义上的纠正。
    以上例证表明,《文心雕龙》中的化作为表示正面意义的词语出现,指的是教化、矫正,促进事物向积极方面转化。当然也有例外的情况出现,如《正纬》篇称:“至于光武之世,笃信斯术,风化所靡,学者比肩。”这是批评东汉初年官方迷信谶纬之术的作法,此处的“风化”是作为负面词语出现,在书中属于例外。绝大多数情况下,《文心雕龙》中的化字所表达的是正面意义,用的是它的本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