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战国策》与战国文学地理(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 柯镇昌 詹梦琦 参加讨论

    二 《战国策》对战国时期各国文学创作状况的呈现
    文学地理学特别注重文学的地理分布研究,因为文学的发展必然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不同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由此使得各地的文学创作情形不一。通过考察《战国策》成文,我们可以更为准确地描绘出战国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学创作状况。《战国策》成文共计658篇,去除70篇拟托之文,还有文章588篇,相关作者337名,其中佚名92名,主要分布于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中山、卫、晋、鲁、邹等国家,具体分布情形如表1:
    
    司马迁曾说:“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纵横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4](P2304)由表1不难发现,三晋是战国时期作家作品最为繁盛的地方。魏国共出现了60名作家107篇文章,均列诸国第一。《战国策》中留有名姓且属魏国的作者有:赵葭、任章、睹师赞、魏文侯、田子方、聂政、聂荣、魏惠王、公孙衍、季梁、江乙、庞葱、子华、朱仓、旰夷、季子、张仪、成恢、毕长、雍沮、左爽、魏襄王、田需、冯喜、纷强、魏昭王、赵恢、段干越人、须贾、孙臣、范雎、芮宋、范座、唐且、魏无忌、周、支期、辛垣衍、龙阳君、安陵君、缩高、魏牟、魏顺、姚贾。当然,其中有些人未必属于文士,如聂政、聂荣等,只是因为某种特殊的机缘方留下些许文章,但魏国文人数量众多却是不争之事实。三家分晋后,魏国“占有原晋国的大部分领土,可以说是晋国的直接继承者”[5](P311)。孔子殁后,曾子和子夏都尝远游于魏,子夏尝居魏西河20年。《史记·儒林列传》载:“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是时独魏文侯好学。”[4](P3116)又《史记·魏世家》载:“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过其闾,未尝不轼也。秦尝欲伐魏,或曰:‘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4](P1839)可见,魏文侯在魏国文化快速发展的历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他自身好学,礼贤下士,为魏国引来众多著名的学者,形成好学敬学的良好风气,魏国文学之士辈出,由此形成彬彬之盛的局面。
    赵国共出现作家54名,仅次于魏;作品85篇,名列第三。赵国作家中存名者有:张孟谈、赵襄子、赵利、常庄谈、大成午、腹击、乐毅、肥义、赵武灵王、公子成、赵文、赵造、李疵、周绍、楼缓、牛赞、司马浅、子欬、赵惠文王、赵胜、赵威后、赵奢、触龙、子义、赵孝成王、赵豹、虞卿、平都君、赵足、希卑、公孙龙、谅毅、冯忌、乐间、希写、魏魀、田驷、李环、魏加、苦成常、朱英、赵敖、荀况、举茅。赵国王室是赵国作家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赵国位处秦、魏、韩、齐、燕诸国之间,既是诸侯拉拢的对象,也是强国攻击的目标,诸侯若欲联盟,必先遣使赴赵,天下稍有动乱,赵国即罹其难。“赵国都城邯郸是战国时代继魏之‘西河’和齐之‘稷下’之后,著名的学术思想集散地和‘百家争鸣’的‘竞技场’。”[6](P64)正是这敏感的地域环境形成了赵人喜论纵横的风习。三晋中韩国国力最弱,文学创作也稍逊色许多,出现的作者有35名,作品39篇,其中存名者有:段规、严遂、史惕、申不害、韩昭侯、房喜、史厌、摎留、公仲朋、尚靳、胡衍、史疾、郑强、锜宣、阳向、中庶子强、宋赫、韩珉、郑同、靳、冯亭、足强、韩非。
    齐楚依然是文化大国。齐国出现作家44名,作品83篇,其中存名作者有:段干纶、邹忌、齐威王、田臣思、公孙闬、孙膑、张丑、张丐、淳于髡、田盼、田婴、齐貌辨、齐宣王、颜斶、冯谖、公孙戍、田文、齐闵王、公孙弘、史舍、夏侯章、宋突、魏处、谭拾子、芒卯、鲁仲连、贯珠、貂勃、李伯、田单、周子、国子、即墨大夫。《战国策》中齐国作家、作品在数量上要逊于魏、赵,似乎与其著名的文化地位不相符,但齐国的纵横文学与韩、燕诸国相比,创作依然堪称丰盛。而齐国著名的纵横策士并不多见,齐国文学不以纵横之作见长,也是不争的事实。楚国虽是文学创作重镇,但与中原诸强相比,依然稍显弱势。楚国有作家36名,作品52篇,存名者有昭奚恤、景舍、冯郝、昭阳、左成、楚怀王、景鲤、甘茂、靳尚、桓臧、昭衍、昭献、献则、唐客、范环、子象、昭雎、淖齿、黄歇、庄辛、昭忌、汗明、吴庆、甘罗等,其中属楚王室及昭、景公族者居多。应注意的是,战国前期,齐、楚居然没有一篇文章,后期作品也仅仅10来篇,绝大部分作品都创作于中期。齐国稷下学宫在齐威王、宣王、湣王之世一度达到鼎盛,楚国在战国中期则出现了以屈原为首的大批著名文人。由此可见,《战国策》成文的繁盛程度与该国的其他文化创作紧密关联。
    秦国地处西戎,春秋时在文化上还不能与东方诸强相抗衡,但进入战国以后,逐显后来居上之态势,出现有37名作家、63篇作品,分列第4、5位,与后世所谓的“秦世不文”的情形并不相符。存名者有:陈轸、秦惠王、营浅、司马错、冷向、陈应、杨达、秦宣太后、公孙昧、樗里疾、公子池、韩春、客卿造、秦昭王、中期、庸芮、白起、佚庄、异人、世钧、顿弱、司空马、蒙嘉、秦始皇。秦国于战国前期没有作品存世,中期也仅有36篇,但后期27篇则超过齐、楚诸强,可见战国后期秦人对于文化已有了足够的重视。
    燕国虽然名列七雄之一,但是在作家作品的数量上与其他诸强存在着较大差距,共有16名作家的23篇文章,其中存名者有:鹿毛寿、燕昭王、郭隗、哙子、陈翠、燕惠王、蔡泽、栗腹、燕王喜、鞫武、太子丹、田光。燕国地处北陲,远离中原,文化基础薄弱,又兼国力较弱,位置偏远,常常不是诸强拉拢的重要对象,其作家作品单薄便不难理解。
    在七强之外的蕞尔小国中,周国文学不容小觑,共出现27名作家86篇作品,其中存姓名者有:樊余、杜赫、工师藉、颜率、宫他、司寇布、齐明、苏代、周最、苏厉、苏秦、游腾、周君、赵累、冯且、城浑、白圭、綦母恢、韩庆。周国于战国前、后期总共只有3篇文章,以苏秦、苏代兄弟为代表的中期作家居然创作了83篇文章,远远超过其他各国,令人侧目。卫国出现了9名作家16篇文章,存名者有:复涂侦、南文子、吴起、公叔痤、梧下先生、卫嗣君、富术、吕不韦、荆轲。其中《赵三·卫灵公晋雍疽》中复涂侦《梦灶说》一文,当作于春秋时卫灵君在位期间(公元前534年至公元前493年),非战国之文,当系后人误收。中山国有张登、蓝诸君、田简和司马憙4名作家9篇文章,全部创作于公元前323年,并不足以反映该国文学之全部。《战国策》中存名作者另有晋国3名:郄疵、知过、豫让;宋国3名:徐子、惠施、臧子;鲁国2名:墨翟、鲁共公;邹国1名:孟轲。这些小国无论是在国土、人口、经济还是军事诸方面都无法与其他诸强相比拟,这些小国文学创作的惨淡局面便不难想象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