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清华简《尹诰》与《咸有一德》相关文献梳理及其关系考论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 newdu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清华简《尹诰》篇公布后,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与热烈讨论,但许多问题仍有待研究,如关于其篇名命名问题,其与《尚书·咸有一德》篇之关系问题,其能否证明今本《尚书·咸有一德》篇之伪,等等。利用二重证据法,系统梳理《尹诰》《咸有一德》相关的文献记载,并对上述问题进行考论,通过比对、分析,认为《尹诰》篇与真古文《咸有一德》、今本《尚书·咸有一德》皆无关系,是独立成篇,名之为《尹诰》没有问题,其不能为证明今本《咸有一德》之伪提供有力证据。
    关 键 词:清华简/《尹诰》/《咸有一德》
    作者简介:张兵(1973- ),男,山东宁阳人,济南大学出土文献与文学研究中心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与文化、出土文献与文学研究。
     
    《尹诰》是清华简《尚书》类文献之一,于2010年12月随《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一)》的出版而公诸于世,共有竹简四枚,简长约45厘米,三道编线,每简书写31到34字,总计120字。自公布以来,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尚书》及其相关问题亦再次引起人们的研究和讨论。如《尹诰》篇的命名是否合适?《尹诰》篇与《咸有一德》篇有何关系?其本身是否是真古文《尚书》中的《咸有一德》?其与今传世本《尚书》中的《咸有一德》又是什么关系,能否更加证明今本《尚书·咸有一德》之伪?等等。如清华简编者“认为《尹诰》为《尚书》中的一篇,或称为《咸有一德》”[1](P132),似乎是说既可称《尹诰》,又可称《咸有一德》,且认为《咸有一德》是真古文,持这一观点的还有廖名春《〈尹诰〉研究》[2]、杜勇《清华简〈尹诰〉与晚书〈咸有一德〉辨伪》[3],但这一观点遭到一些学者的反对,如杨善群《清华简〈尹诰〉引发真古文〈尚书〉真伪之争》“认为把两篇不相干的篇名说成同一篇文字,从而把古文《尚书·咸有一德》指为‘伪作’。这是违背《尚书》一篇一名的通则的”[4],其争论的焦点在于《尹诰》篇是否能够独立成篇,如果独立成篇则与真古文《咸有一德》没有关系,也就不能证明今本《咸有一德》之伪;反之,如果不能独立成篇,则就是真古文《咸有一德》,从而可证明今本《咸有一德》之伪,廖名春、杜勇等主后说,杨善群则主前说且认为今本《咸有一德》不伪。同样认为今本《咸有一德》不伪,同时《尹诰》又单独存在的,还有黄怀信《由清华简〈尹诰〉看〈古文尚书〉》,他以《尚书·咸有一德》及《礼记·缁衣》和郭店楚简《缁衣》所引《尹诰》“惟尹躬暨汤咸有一德”,清华简《尹诰》无“躬”又衍“及”字且只独立一句等为据,判定清华简《尹诰》引用了《咸有一德》,从而得出“今本《咸有一德》当不晚于简书所出之公元前305±30年,不可能是魏晋之人伪造”[5]的结论。值得肯定的是作者认为《尹诰》独立成篇,但认为《尹诰》首句摘自《咸有一德》等观点却有待商榷。综上所述,清华简《尹诰》的相关问题似乎仍未解决,相关争论还在延续。本文力图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再做进一步探讨,以期对问题的最终解决有所助益,不足之处尚祈方家教正。
    一、清华简《尹诰》篇及其相关文献的梳理
    清华简《尹诰》篇原文如下:
    惟尹既及汤咸有一德,尹念天之败西邑夏,曰:“夏自绝其有民,亦惟厥众,非民亡与守邑,厥辟作怨于民,民复之用离心,我捷灭夏。今后胡不监?”
    挚告汤曰:“我克协我友,今惟民远邦归志。”汤曰:“呜呼!吾何祚于民,俾我众勿违朕言?”挚曰:“后其赉之,其有夏之金玉实邑,舍之吉言。”乃致众于亳中邑。[1](P133)
    《礼记·缁衣》中的相关记载:
    《尹吉》曰:“惟尹躬及汤,咸有一德。”[6](P1648)
    郑玄《注》曰:“吉当为告。告,古文诰字之误也。尹告,伊尹之诰也。”[6](1648)
    郭店楚简《缁衣》中的相关记载:
    《尹诰》云:“惟尹允及汤,咸有一德。”[7](P129~132)
    上博简《缁衣》中的相关记载:
    《尹诰》云:“惟尹允及康,咸有一德。”
    由以上文献可知,《尹诰》的第一句“惟尹既及汤咸有一德”又见于《礼记·缁衣》,不同的是后者名之为《尹吉》。对此,西汉郑玄在《礼记注》中指出“吉当为诰”,而恰恰郭店简、上博简《缁衣》中就为《尹诰》,这完全证实了郑玄的注解是正确的。因此,可以说清华简对《尹诰》篇的命名是准确的,没有问题的。然而,《礼记·缁衣》篇还有另外一处引用了《尹吉》,云“惟尹躬天见于西邑夏,自周有终,相亦惟终”,虽然郑玄注“《尹吉》,亦《尹诰》也。……见或为败,于或为予”,但清华简《尹诰》篇相关内容与此又有很大不同。这又如何作解?我们知道古人引书不同于今人,断章取义的情况时有存在,个别字句与原文不一也就不难解释。另外,《礼记》、郭店简、上博简《缁衣》所引《尹诰》在个别字句上的不同,以及他们与清华简《尹诰》篇的不同,也充分说明,在当时可能会流传有不同的版本。不管是共时层面还是历时层面,由于传抄引用之原因,不同版本之间其文字皆有可能存有差异。而这种差异性仅仅属于量变,并不会引起质变,“三本《缁衣》所引,虽部分字略有不同,然无本质区别”[8],故从称名上称之为《尹诰》是没有问题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