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唐诗中的胡姬:被塑造的“他者”形象(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 邹淑琴 参加讨论

    这种对西域物品的想象延及到人物身上,就在文学作品中形成一种理想化了的人物形象,在人物身上融入了唐代诗人对西域文化的想象。
    综观唐诗中书写胡姬形象的诗句,可以看出胡姬形象大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美貌、热情、歌舞技艺高超、大胆开放、坦率、无拘无束等。这是一种乐观开朗的形象,其乐舞艺术也往往表现出一种不同于中原乐舞风格的热烈跳跃、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唐诗中形容胡姬的词语大多是:“貌如花”、“笑春风”、“舞罗衣”、“妍艳”、“颜如赪玉盘”、“玉堂美人”等。这些词语所描绘的胡姬之美呈现出艳丽脱俗、豪放洒脱的气质。显然,这种气质不同于汉文化观念中的美女形象。唐代诗人对于胡姬的态度和看法明显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内的女性,他们往往把这些擅长乐舞的胡姬们当作西域乐舞艺术家一般来看待,而非汉文化中为文人酒客们提供陪侍服务的、卑贱的歌舞艺妓。他们以专业的目光品评胡姬精彩的歌舞,不是色情地赏玩她们的身体。换言之,唐代诗人是把胡姬作为一种“他者”形象来看待,认为胡姬所代表的是与自我的传统汉文化不同而地位同等或更高的文化形态。正因如此,他们对待胡姬的态度往往是欣赏、钦羡,比较尊重,而并非居高临下的亵玩。
    其实,胡姬的身份是相当低贱的。考胡姬来到中原的情形,大致有三种,一是进献给唐王朝的贡品(大多为乐伎),二是由于战乱等原因被迫移民到内地的胡人女性,三是被丝绸之路上的商贩贩卖到唐代大都市的胡人女奴。(11)唐诗所写的一般都是最后一种,即以女奴身份被贩卖而来,在胡人酒肆歌舞献艺并陪侍酒客的年轻女性。因而唐诗中那美貌、开朗、歌舞飞扬的胡姬形象与其说是对真实胡姬的再现,不如说是被唐代诗人以观看者和言说者的立场塑造而成的。这个被塑造的“他者”形象之所以如此明艳动人,与塑造者的文化审美视角以及由此视角看到的“他者”的文化背景有关。
    唐代是一个胡风盛行的时代,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市井百姓,都尚胡风。这在唐诗中有生动的描绘,如“洛阳家家学胡乐”、“臣妾人人学圆转”、“胡音胡乐与胡骑,五十年来竞纷泊”。这种对文化他者的欣赏是以尊重为基础的文化审美、艺术审美。也就是说,初盛唐时期的诗人们往往并不把胡姬作为娼妓来看待,而是站在文化审美的立场上来看待胡姬。这一点比较明显地体现在李白、岑参、白居易等人的诗歌中。如李白《前有一樽酒行》其二:“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将安归。”(12)这个胡姬形象作为一个他者,在诗人的情感和想象中,凝聚了异域文化所特有的美貌和独立,风姿飒爽,充满神秘感,令人遐想和愉悦。岑参在《送宇文南金放后归太原寓居,因呈太原郝主簿》中写道:“送君系马青门口,胡姬垆头劝君酒。为问太原贤主人,春来更有新诗否。”(13)这里的胡姬并不是只会侍酒陪客,而是能以平等的姿态与诗人品诗论画。显然,诗人是以一个知己或友人的态度来对待这个来自异域文化的他者了。温庭筠在《敕勒歌塞北》中也以这种平等的文化审美视角来书写胡姬:“羌儿吹玉管,胡姬踏锦花。却笑江南客,梅落不归家。”(14)他以侧面烘托的笔法描写了羌儿胡姬的歌舞技艺十分精湛,令人流连忘返。此类诗作还有章孝标《少年行》中“落日胡姬楼上饮,风吹箫管满楼闻。”(15)等诗句。唐代诗人看待胡姬的这种视角在描写西域乐舞的诗句中体现得更加明显,如李端《胡腾儿》、白居易和元稹的《胡旋女》、张祜的《柘枝》诗等。由此可见,胡姬虽然是以歌舞助酒娱人的艺妓,但在唐诗中却往往以被欣赏甚至被崇尚的形象出现。
    “异国形象并不是自在的、客观化的产物,而是自我对他者的想象性制作,即按自我的需求对他者所作的创造性虚构,是形象塑造者自我欲望的投射。”(16)法国学者让-马克·莫哈对形象的定义是:“它是异国形象,是出自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形象,最后,是由一个作家的特殊感受所创作出来的形象。”(17)这里指出了一点,即形象是由作家个体的独特感受和想象所创作的。因此,首先可以探知,唐诗中的胡姬形象在一定程度上透视出唐代诗人个体的创作心理。我们且以初唐和盛唐比较有代表性的两位诗人为例。
    初盛唐书写胡姬形象最有代表性的诗人,当推李白,他写了众多有关西域文化的诗作。西域风光、西域歌舞、西域服饰、胡客、胡马、胡姬、胡鹰、胡床、胡雁、胡麻……在李白诗歌中随处可见,如《于阗歌》、《白头吟》、《白胡桃》、《天马歌》、《塞下曲》、《秋浦歌》、《独不见》等。诗中的西域意象,使其作品独具强烈的情感与想象空间,呈现出高远雄奇、慷慨阔达的风格。《前有一樽酒行》、《少年行二首》、《白鼻騧》、《送裴十八图南》、《醉后赠王历阳》、《幽州胡马客》等诗作,其中的胡姬形象更是明朗洒脱、光彩照人。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其祖父辈在西域生活过很长时间。宋祁的《新唐书·文艺列传》记载:“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新唐书》卷二百二)还有研究者认为李白出生于碎叶城,(18)即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是唐代的西域地区。李白二十五岁时出蜀,开始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达吴越。直到天宝元年(742),由于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但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两年半,就被赐金放还而去,然后由高天师如贵道士授录济南的道观紫极宫,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道士,漫游四方。可以说,李白一生都无法施展自己的治国理想和抱负。在思想信仰方面,李白很早就相信当时流行的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自称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靖一”(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这种经历,使李白的人格呈现出一种出世与入世纠结的矛盾:一方面深受道家谪仙思想的影响,想做一个超脱尘俗的隐士神仙;另一方面,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一心追求功名,想做君主的辅弼大臣,以实现政治抱负,但在现实中他却往往怀才不遇,功名难成。在这两种相悖的思想矛盾和仕途失意的现实处境中,诗人进行自我疏导的方式是,往往通过想象来抒发内心情感,把情感寄托在某种带有很强想象性的物化形象身上。因此,当诗人在书写胡姬这一来自异域的他者形象时,自然会带着某种情感加以想象,赋予其超凡脱俗之美,表达了诗人自我恃才傲物、不趋流俗的追求。谪仙思想使他的诗作充满丰富的想象力,异域文化又促进了这种想象力的延展。因此,胡姬那充满异域神秘色彩的外表、胡酒那独特的魅力也往往是诗人自身在这种处境和心境下,在唐代胡风盛行的环境中,并根据自我对西域文化的主客观经验,所塑造而成的。
    李白的《横吹曲辞·白鼻騧》写出了诗人快乐的心情:
    银鞍白鼻騧,绿地障泥锦。细雨春风花落时,挥鞭且就胡姬饮。(19)
    白鼻騧是指白鼻黑喙的黄马。诗人骑着这身披绿色障泥绣锦的马,在一个细雨春风、落花飞舞的时节,扬鞭轻驰,来到胡姬酒肆,只求一醉。显然,这里表现出作者轻松愉悦的情致,胡姬是诗人心情的映衬。最光彩夺目的胡姬形象也出自李白之手,即《前有一樽酒行二首》:
    春风东来忽相过,金樽绿酒生微波。落花纷纷稍觉多,美人欲醉朱颜酡。青轩桃李能几何,流光欺人忽蹉跎。君起舞,日西夕,当年意气不肯倾,白发如丝叹何益。琴奏龙门之绿桐,玉壶美酒清若空。催弦拂柱与君饮,看朱成碧颜始红。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将安归。(20)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