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论深层审美心理与人的认知能力全面发展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学习与探索》2014年第 张玉能 参加讨论

    摘要:深层审美心理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生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类的审美无意识、审美潜意识能够使人的认知能力、情感能力、意志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克服私有制条件下人的片面发展和异化状态,从而使人成为一切人的本质力量都得到发展的全面的人。
    关键词:深层审美心理;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本质力量
    作者简介:张玉能(1943—),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美学与文艺学研究。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相对于“人的片面发展”而言的一种人的发展状态。按照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共产主义社会以前的人类社会中,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以及私有制和分工的产生,每一个人都只能片面发展,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分离的、各种人的本质力量和才能相分裂的“片面发展的人”。
    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我们也曾指出,只有交往和生产力已经发展到这样普遍的程度,以致私有制和分工变成了它们的桎梏的时候,分工才会消灭。我们还曾指出,私有制只有在个人得到全面发展的条件下才能消灭,因为现存的交往形式和生产力是全面的,所以只有全面发展的个人才可能占有它们,即才可能使它们变成自己的自由的生活活动。我们也曾指出,现代的个人必须去消灭私有制,因为生产力和交往形式已经发展到这样的程度,以致它们在私有制的统治下竟成了破坏力量,同时还因为阶级对立达到了极点。最后,我们曾指出,私有制和分工的消灭同时也就是个人在现代生产力和世界交往所建立的基础上的联合。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即在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唯一的社会中,这种发展正是取决于个人间的联系,而这种个人间的联系则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即经济前提,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必要的团结一致以及在现有生产力的基础上的个人的共同活动方式。”[1]125-126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 中认为:“大工业及其所引起的生产无限扩大的可能性,使人们能够建立这样一种社会制度,在这种社会制度下,一切生活必需品都将生产得很多,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力量和才能。”[1]115“教育就会使他们摆脱现代这种分工为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这样一来,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地发挥他们各方面的才能,而同时各个不同的阶级也就必然消失。”[1]130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还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127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中还指出:“因此,古代的观点和现代世界相比,就显得崇高得多,根据古代的观点,人,不管是处在怎样狭隘的民族的、宗教的、政治的规定上,毕竟始终表现为生产的目的,在现代世界,生产表现为人的目的,而财富则表现为生产的目的。事实上,如果抛掉狭隘的资产阶级形式,那么,财富岂不正是在普遍交换中造成的个人的需要、才能、享用、生产力等等的普遍性吗?财富岂不正是人的自然力——既是通常所谓的‘自然’力,又是人本身的自然力——统治的充分发展吗?财富岂不正是人的创造天赋的绝对发挥?这种发挥,除了先前的历史发展之外没有任何其他前提,而先前的历史发展使这种全面的发展,即不以旧有的尺度来衡量的人类全部力量的全面发展成为目的本身。在这里,人不是在某一种规定性上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他的全面性: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种已经变成的东西上,而是处在变易的绝对运动之中。在资产阶级经济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时期中,人的内在本质的这种充分发挥,表现为完全的空虚,这种普遍的物化过程,表现为全面的异化,而一切既定的片面目的的废弃则表现为为了某种纯粹外在的目的而牺牲自己的目的本身。”[1]118
    通过以上这些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论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所谓“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人的一切肉体和精神的能力,即人的所有本质力量的全面发展;或者是指人的本质的全面性,人的内在本质的充分发挥,即每个人自由发展自己的全部体力和脑力的本质力量;或者就是恩格斯所说的“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力量和才能”。不过,这是一种比较广义的理解。就我们所论述的深层审美心理而言,我们所说的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狭义理解,即人的各种心理能力的全面自由发展,或者更具体地是说人的认知、情感、意志三方面能力的全面自由发展。
    一、人的认知能力的基本构成
    人的认知能力与人的认识过程是密切相关的,可以说是人的认识过程的一种产物。一般说来,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知(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联想、思考)等都是认识活动。认识过程是主观客观化的过程,即主观反映客观,使客观表现在主观中[2]4。人类对于人的认识过程的探索、研究和把握,经过了非常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从古代开始,首先是在哲学的认识论之中进行探讨,接着是在哲学中出现了一门专门研究人的思维的科学——逻辑学,然后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和独立,到19世纪以后,心理学对人的认识的探讨就日益深入细致了。这个研究和探索过程以德国古典哲学为分界线,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在德国古典哲学之前的西方古典哲学中一般把人的认识分为两大类,即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人的认识过程也就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不过,关于理性认识的能力,不同的哲学家有不同的称谓,有的称之为理性,有的称之为理智,有的称之为知性,有的称之为悟性。这种观点与当时盛行的形式逻辑的研究方式息息相关。到了18世纪末19世纪中的德国古典哲学中,由于辩证逻辑的研究方式逐渐形成和扩展,从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者康德开始,就把人的认识分为了三类:感性认识、知性认识、理性认识,人的认识过程也就展开为:感性认识→知性认识→理性认识。因此,“知性”概念必须首先辨析一下。
    西方哲学史上最早提出“知性”概念的是柏拉图。他把人的认识的结果——知识分为想象、常识、科学和数学知识、哲学四种;对应四种知识,人就有四种心理状态或认识能力:想象、信念、知性、理性。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把知性归到理性之中,称为“被动理性”。他把整个认识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大类,而把理性再分为被动理性和主动理性。被动理性与感性知觉直接相关联,它的职能是处理感性材料,却不能离开感性而独自存在。大概自此以后,认识就基本上被分为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大类,同时形成了“二元对立”的认识论和认识方式。不过,哲学家们都对理性思维进行过进一步分析。在文艺复兴时期,布鲁诺把思维明确地区分为两个阶段:理智和理性,库萨的尼古拉则把理性认识分为知性和心灵。近代西方哲学家们继续对理性认识进行区分,洛克、斯宾诺沙、沃尔夫等人都对知性和理性进行了论述。到了康德,“知性”就被凸显出来,他把知性视为一种先天认识能力,认识主体通过它思考感性对象,分析处理杂乱无章的特殊感性材料,将它们以逻辑范畴进行范导并联结成为有规律的自然科学知识。黑格尔继承发展了康德的观点,把认识过程视为一个辩证思维的否定之否定过程,知性认识以抽象否定了感性认识,而理性认识则以具体否定了知性认识,因此,知性思维具有某种主动的品格,它的特征在于:抽象性、普遍性、同一性、坚定性、明确性、分离性等,知性思维实际上是人的认识辩证发展的一个必要的基本环节和相对的独立阶段。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批判继承和科学发展了黑格尔的辩证逻辑思想,把人的认识过程视为一个由具体的感性认识到抽象的知性认识,再到具体的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这样,认识过程的三阶段论揭示出了人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过程中分析和综合的复杂性和辩证性。其实,实际的经验认识并不能等同于感性的表象,人的表象具有具象性和概括性的二重性,而在认识过程中由感性表象形成概念和运用概念的判断和推理的过程,也并不可能立刻把握住事物本质的全部和整体及其内在矛盾运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过程中,客观上实际存在着一个由低向高螺旋式上升的不同发展阶段。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认识论研究都不区分知性思维与理性思维,把两者相提并论,混为一谈,合二为一。当然,在超越感性认识的具体性质状态方面,知性思维与理性思维似乎是大体上一致的,因此在这一层次上把知性思维称为理性思维,也不是不可以的;但是,知性思维把握对象的方式、过程以及所涉及的范围、层面等等方面,却都与狭义的理性认识明显不同。
    知性思维也叫知性认识,是对于客观事物同一性的反映,也是反映客观事物同一性与差异性的思维过程,它的思维运动特点是以分析为主。在实践基础上,知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继续和发展。从表象具体到抽象思维是一个飞跃,飞跃也必须通过分析和综合。感性认识的表象,是感觉形象的多样性的统一,是被认识对象外部联系的反映。在这样的表象中,包含着对象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实践、生活的需要,决定人的头脑撇去对象的非本质属性,保留它的本质属性,这就是分析,就是从表象中进行抽象,于是便产生了关于客观事物的抽象概念,正如马克思所说:“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分析中达到越来越简单的概念;从表象中的具体达到越来越稀薄的抽象,直到我达到一些最简单的规定”,达到对事物同一性的认识[3]9。
    理性思维也叫理性认识,或叫辩证思维,是对客观事物具体同一、对立统一或“多样性统一”的反映,也是反映客观事物辩证规律的思维过程。理性思维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狭义的理性思维单指建立于知性思维基础上的高级思维阶段,即综合阶段;广义的理性思维指的是人类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即以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和马克思主义为标志的辩证思维阶段。这个阶段以扬弃的方式继承知性思维的一切积极成果,也可以说这个阶段的思维包含着思维发展的各个阶段。正如恩格斯所说:“在思维的历史中,某种概念或概念关系……的发展和它在个别辩证论者头脑中的发展的关系,正如某一有机体在古生物学中的发展和它在胚胎学中(或者不如说在历史中和在个别胚胎中)的发展的关系一样。……在历史的发展中,偶然性起着自己的作用,而它在辩证的思维中,就象在胚胎的发展中一样包括在必然性中。”这里所讲的是同思维的低级阶段——知性阶段相对应的思维高级阶段——理性阶段。它的思维运动特点是以综合为主。理性思维的综合是建立在知性思维的分析基础上的;理性思维的综合,就是对于通过分析取得的相互矛盾的抽象同一概念(以及判断、推理等),把握其对立统一关系,制作成反映事物“多样性统一”的具体同一概念、判断、推理、假说等。没有分析,便没有综合[3]12-13。
    总括起来,认知能力的基本构成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感性能力→知性能力→理性能力。感性能力是人凭借感觉器官把握对象的具体经验现象性质状态的能力。它主要包括感知能力(感觉能力、知觉能力),记忆能力,联想能力,想象能力。知性能力是人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的分析把握对象的抽象本质的能力。它主要包括分析概念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分析推理能力。理性能力是人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的综合把握对象的具体本质的能力。它主要包括综合概念能力,综合判断能力,综合推理能力。人的这些认知能力是在人类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它们构成为一定的认知结构,并积淀在深层心理结构和深层审美心理结构中,成为“动力定型”的条件反射活动,使得人的认识活动系统化,自动化,自由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