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唐翼明:《魏晋清谈·绪言》,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②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5页。 ③楼宇烈:《袁宏与东晋玄学》,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国学研究》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7—68页。 ④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91页。 ⑤钟嵘:《诗品》记载谢混论潘、陆二人诗,与孙绰有相似的观点:“潘诗烂若舒锦,无处不佳;陆文如披沙简金,往往见宝。”参见周振甫:《诗品译注》,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43页。 ⑥《南齐书·陆澄传》。 ⑦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89页。 ⑧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45页。 ⑨⑩(12)(13)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46、259、452、145页。 (11)《世说新语·文学》:“袁彦伯作《名士传》成,见谢公(谢安),公笑曰云:‘我尝与诸人道江北事,特作狡狯耳,彦伯遂以著书。’”所谓“狡狯”,即戏言、玩笑,可见谢安等人所谈中朝之事,或是根据传闻的戏语,并不一定全是史实。 (14)张政烺《〈春秋事语〉题解》认为:“语之为书既是文献记录,又是教学课本。”参见张政烺:《〈春秋事语〉解题》,《文物》1977年第1期。 (15)俞志慧:《语:一种古老的文类——以言类之语为例》,《文史哲》2007年第1期。 (16)钱穆:《论语新解》,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页。 (17)张政烺:《〈春秋事语〉解题》,《文物》1977年第1期。 (18)浦起龙:《史通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74页。 (19)周楞伽辑注:《裴启语林》,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76页。 (20)苏绍兴:《两晋南朝的士族》,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年版,第76页。 (21)冯友兰:《三松堂学术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610—615页。 (22)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陈寅恪史学论文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17页。 (23)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第3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63—70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