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清谈风尚与东晋南朝文学之演进(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江汉论坛》(武汉)2014年 王建国 参加讨论

    三、清谈的世俗化与语体小说
    清谈风尚是语体小说产生的社会基础。“语体小说”即人们常说的志人小说或轶事小说,我们之所以不把它称作“志人小说”或“轶事小说”,因为它是以记载真实人物的言谈为中心的一种文体。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谈起语体小说产生的社会背景时说:“汉末士流,已重品目,声名成毁,决于片言,魏晋以来,乃弥以标格语言相尚,惟吐属则流于玄虚,举止则故为疏放,……终乃汗漫而为清谈。渡江以后,此风弥甚,……世之所尚,因而撰集,或者掇拾旧闻,或者记述近事,虽不过丛残小语,而俱为人间言动,遂脱志怪之牢笼也。”⑧鲁迅先生明确指出,语体小说的兴起是在永嘉南渡以后,当时的谈风愈演愈烈,一些好事者遂将“旧闻”和“近事”搜集起来,裒辑成书,虽为“丛残小语”,但记载的都是人间的言语行为。语体小说的出现实与东晋清谈渐趋世俗化的倾向有关。文士们在清谈中不仅讨论深奥的佛玄哲理,还津津乐道于名士的逸闻轶事,甚至带有夸饰或虚构的成分,意欲标榜或效仿。其中王导、谢安等名臣的倡导对这种风气的流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王导曾多次谈到他与裴成公、阮千里诸名士在洛水边一起谈玄的往事。⑨谢安曾称其伯父谢鲲:“若遇七贤,必自把臂入林。”⑩但考之史籍,未见谢鲲与竹林七贤有过交游,这当是谢安美化先辈的话,也是时代使然,而竹林七贤的逸闻更是名士清谈中常用的谈资。风行所及,文士们就采用“论”、“传”、“语”等不同的文体形式,试图把这种文化生态和时代精神记录下来,于是出现了戴逵《竹林七贤论》、袁宏《名士传》(包括《正始名士传》三卷、《竹林名士传》三卷、《中朝名士传》若干卷)、孙盛《杂语》、裴启《语林》、郭澄之《郭子》、何氏《杂记》等记录名士的轶闻集。如袁宏的《名士传》,就是根据谢安与诸人谈论正始、竹林名士的轶闻编撰出来的,有些甚至并非事实,而是为了增加清谈趣味的戏谑之语。(11)而裴启《语林》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一种,据《续晋阳秋》记载:“晋隆和中,河东裴启撰汉、魏以来迄于今时,言语应对之可称者,谓之《语林》。时人多好其事,文遂流行。”(12)由于《语林》的别开生面,遂令世人耳目一新,引起人们的争相传写,形成了风靡一时的“裴氏学”。《语林》的成功在于巧妙地发挥了“语”这种文体的特色,而“语”体又是记录清谈风尚最适合的文本形式。在谈风畅行的东晋南朝时代,擅长清谈是士族子弟藉以获得社会声誉和地位的重要手段,高门士族极为注重子弟谈辩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如南齐王僧虔《诫子书》就告诫子弟须娴熟八个方面的玄学理论方可参与清谈。《世说新语·文学》第24条记载谢安年少时,请阮光禄为自己讲解《白马论》。谢尚年少时曾拜访殷浩学习清谈。当然也需要有人提供这样的文本以供少年学习和模仿。《语林》正是这样一种文本,裴启将清谈中“言语应对之可称者”采集一起,编撰成书,供人们欣赏把玩和揣摩学习,以便尽快地领悟名士的清谈要旨。所以《语林》一出现,在东晋就引起了广泛反响,“大为远近所传。时流年少,无不传写,各有一通。”(13)但“语”体不是裴启的独创,它是先秦就出现的一种文类,从《国语》的单篇形式到《论语》,再到西汉初年陆贾《新语》,一直到贾谊《新书》卷9《修政语》,我们可以看出“语”这种文类的自觉发展与演变。在先秦两汉,“语”作为一种文类,它具有用“嘉言善语”进行道德和政治教育的特点,甚至带有教科书的性质。(14)正如俞志慧所指出的:“明德的体用特征是‘语’的身份证明和统一内核。”(15)俞氏将“语”大致分为重在记言和重在叙事的两类,而记言又是“语”最重要的表现形式。许慎《说文解字·言部》释“语”云:“论也。从言,吾声。”又于“言”字下云:“直言曰言,论难曰语。”指出“语”的功能重在谈论、辩难。钱穆《论语新解》释“语”云:“语,谈说义,如《国语》、《家语》、《新语》之类。此书所收,以孔子应答弟子时人之语为主。”(16)张政烺先生认为,“语”是春秋时期书籍中的“一种固定的体裁”,“语,就是讲话。”(17)从《国语》《论语》《孔子家语》《修政语》等的内容看,或记治国之要言妙道,或论人物之修养懿德,即通过“嘉言善语”以达到教育人的目的,在文体上都具有“谈说”或“讲话”的特点,与钱、张二氏所说的观点相符。东汉末年,随着儒学的衰微,“语”所承载的教化功能已失去了它的社会地位,按说“语”亦应失去它发展的空间。但魏晋清谈的兴起,为“语”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文化条件,这种文体不但没有消隐,反而在魏晋文化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所谓清谈,实即一种“口谈”文化,采用“语”体记录时人的谈辩,来反映魏晋人物风流和精神风貌,无疑是传播这个时代文化的最佳形式。因此,好事者将名士的嘉言妙语汇编成册,以表现对名士风流和语言智慧的好尚和追崇,“语”的功能于此就发生新的转向和分途,由起初的道德教化功能转变为以赏心娱人为目的,衍化成一种独特的文体形态——语体小说。所谓《语林》,其意就是“学习谈辩言语的林薮”。从现存的文献来看,《语林》的内容重在记言而不在记事,是该书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如南朝宋檀道鸾《续晋阳秋》说《语林》的内容是“言语应对之可称者”,唐代刘知几《史通·杂述》将其归为“小说卮言”的琐言类,并与和峤《汲冢纪年》、葛洪《西京杂纪》等逸事类相对应,意在指明《语林》的记言特征。浦起龙释“琐言”类曰:“此谓谐噱之书,略供史料,止助谈资。”(18)也就是说这类书属于“助谈”之书。由于语体小说的产生与东晋清谈的世俗化密切相关,所以它记载的内容也以东晋所占比例为多,以周楞伽辑注的《裴启语林》为例,全书共收录185条,除去可供商榷的条目9条,共176条,其中周代至西晋仅73条,而东晋一代就收录103条。(19)如果说《语林》因全书散佚并不能说明问题的话,受《语林》影响甚大的另一部语体小说——《世说新语》,按其内容所属的朝代观之,西汉2条,占0.20﹪,东汉35条,占3.10﹪,三国90条,占7.94﹪,西晋191条,占16.86﹪,东晋812条,占71.69﹪,宋3条,占0.30﹪。(20)由以上数据可看出,东晋所收的条目占到全书内容的七成以上。因此也可以这样说,没有东晋的清谈文化,就没有六朝的语体小说。《语林》虽因谢安的诋毁而失传,但它直接影响到后来《世说新语》的产生。陈寅恪称《世说新语》为“清谈之全集”,鲁迅则评其为“名士底教科书”,指出《世说新语》与《语林》一样,都是学习清谈和名士风流的范本。
    语体小说以历史人物的真人真事为基础,采用散而自由的形式,真实生动地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文化生态。或许它没有其他文体表达得更深刻、更系统、更有逻辑性,但它有助于保留一个时代的文化语境、情景和场景,因而显得更丰富多变、更有情趣和更有意味,正如明人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评价《世说新语》云:“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然生动,而简约玄淡,真致不穷。”这正是语体小说的特色。《语林》、《世说新语》之后,历代都有类似的语体著作出现,如唐刘肃《大唐新语》、宋王谠《唐语林》、明何良俊《何氏语林》、清吴肃公《明语林》等。它们的目的并不在于“志人”或“记事”,而是旨在记录一个时代的“嘉言”,树立典范,供人学习,具有独立的发展系统。语体小说虽不再具备先秦两汉“语”的教化功能,却更具娱乐性、审美性和文学色彩,对传播时代精神和社会风尚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在文学史上具有经典的示范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