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汉代文学的知识化特征——以汉赋“博物”取向为中心的考察(5)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学遗产》2014年01期 徐公持 参加讨论

    语言文字学:汉代文学的“博物”印记之一
    汉代文学特别是辞赋,作品中的“博物”印记相当明显。从内容上看,“博物”当然是全方位的,涉及领域很广泛。如哲理知识,人文社会学科知识,自然科学知识,还有当时最为盛行的经学知识,等等,皆可入赋而为“博物”之内涵。不过最突出的当属两大知识领域:语言文字学领域,科学技术领域。原因有二:首先是这两个领域的学科知识性最強,尤其是与“六经”本身相比,它们是属于“新鲜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们在汉代的发展非常強劲,取得了划时代的成绩。它们代表了当代“博物”的新成就,引起“博物”者的更大兴趣。
    在汉代的“博物”风尚中,语言文字学为何占据如此显要的位置?这问题需要从秦代说起。秦始皇建立起大一统皇权帝国之后,虽然说“秦世不文”(《文心雕龙·诠赋》),但为了与大一统政治相匹配,消除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潜在文化影响,在整顿语言文字方面曾经下过大力气,具体表现就是推行“书同文”政策。由此,本来只是人类交际工具的语言文字学,当时被提升到国家政策层面,成为巩固发展大一统皇朝体系的重要政策部分。汉皇朝建立起了更加稳固的大一统政权,所以在语言文字的清理整顿和规范化方面赓续其事,继续推进语言文字的全国统一事业。此事又由于独尊儒术而得到加强,因为儒术的根本在经学,经学的基础部分是“小学”,而“小学”的基干就是语言文字学。为强化儒学影响,必须对儒学经典作出权威性诠释,尤其是那些上古典籍,舍语言文字学别无他途。借助于经学的发达,汉代语言文字学成为官方学术,自身也得到长足发展。所以秦汉语言文字学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当时产生的语言文字学著作,有秦丞相李斯作《苍颉》七章,车府令赵髙作《爰历》六章,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学》七章。入汉,有司马相如作《凡将》一篇,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急就》一篇,成帝时将作大匠李长作《元尚》一篇,扬雄作《方言》,《训纂》一篇,《苍颉传》一篇,《苍颉训纂》一篇,班固作《续苍颉训纂》,杜林作《苍颉训纂》一篇,《苍颉故》一篇等,此外作为经学重要工具书的《尔雅》,成书于西汉时期。这些都是语言文字学领域的重要著作。东汉刘熙的《释名》,在语义学上取得突出成就;而许慎《说文解字》一书的产生,在语源学、语义学和文字学方面,都是总结性的成果,标志着汉代语言文字学已经达到很高水准。语言文字学的发展,使得语言更加丰富、规范、精密、生动,文字表达能力也得到很大增强。汉代的文士们,手中既然掌握了一套全新的功能强大、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工具,他们自然会产生一种充分运用此工具,在学习和掌握更多知识方面,在创造各种文化产品方面,去发挥自身才能的愿望。这是所谓“工具的冲动”,对于当时文化创造和知识学术的发达,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于语言文字与“博物”的关联,自上举秦太史令胡母敬所撰书名称《博学》可知,语言文字本身就是“博物”的一个领域。不过从根本上说,语言文字应当是知识的起点,人类之所以能够从灵长动物中脱颖而出,建立自己的知识系统,作为认知工具的语言文字是必备的前提条件,它的重要性与一般人文学科不能同日而语。魏张揖说《尔雅》内容谓:“若其包罗天地,纲纪人事,权揆制度,发百家之训诂未能,悉备也。”(张揖《上广雅表》)晋郭璞评论扬雄《方言》一书功效,谓“可不出户庭而坐照四表,不劳畴咨而物来能名”(《方言注·序》),又说“俾后之赡涉者,可以广寤多闻尔”。他们所谓“纲纪”、“赡涉”,所谓“包罗天地”、“广寤多闻”,都是说语言文字的巨大认知功能,是其他任何学科不能取代的。在汉代经学昌盛时期,语言文字学往往表现为“训诂”的应用,对此宋代朱质说:
    汉儒训诂之学惟谨,而扬子云尤为洽闻。盖一物不知,君子所耻;博学详说,将以反约。凡其辨名物、析度数,研精覃思,毫厘必计,下而五方之音、殊俗之语,莫不推寻其故而旁通其义……(《跋李刻方言》)
    将“汉儒训诂之学”推崇为“君子”“博学”的代表。又汉末许冲在推介其父许慎《说文解字》一书时说:
    (许)慎博问通人,考之于(贾)逵,作《说文解字》。六艺群书之诂,皆训其意;而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上〈说文解字〉表》,《说文解字》卷十五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