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文学 >

论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全球语境——兼及多元性与共同价值(5)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民族文学网 刘大先 参加讨论

    注释:
    [2] 【美】列文森:《儒家中国及其现代命运》,郑大华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38-145页。
    [3] 梁启超:《夏威夷日记》,见《饮冰室文集点校》,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824页。
    [4] 【美】卡尔·瑞贝卡:《世界大舞台: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中国的民族主义》,高瑾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第8页。
    [5] 同上,第162页。
    [6] 其实保守派和革命者对于“五族共和”各有打算 ,中间存在各种不同的意图和策略,应该说这是个南北双方妥协的结果。村田雄二郎在《孙中山与辛亥革命时期的“五族共和”论》中对此有深刻论述,见《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7] 孙歌:《语言与翻译的政治·前言》,见许宝强、袁伟选编《语言与翻译的政治》,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24页。
    [8] 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50页。
    [9] 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1933),《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525页。
    [10]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三》(1935),《鲁迅全集》第6卷,同上,第368页。
    [11]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七册(1931),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775页。
    [12]罗维庆:《民族区域自治的早期实践——中国共产党在湘鄂川黔边区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工作》,见陈理、彭武麟、白拉都格其主编《中国近代边疆民族问题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98-102页。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522页。
    [14] Francine Hirsch, Empire of Nations, Ethnographic Knowledge & the Making of the Soviet Union, Ithaca,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5,pp7-8.
    [15] 在一本晚近著作中,由于对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冲突与融合缺少同情的理解,而在1950年代中国少数民族识别的历史叙述中采用的身份观念就显得有些游离。见Thomas S. Mullaney, Coming to Terms with the Nation:Ethnic Classification in Modern Chin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1.
    [16]【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17] 文化多元主义往往把文化的关系归约为互利关系而非公正问题,如果按照文化多元主义的逻辑,强势文化完全推行自己的逻辑,暴力就具有了合法性,少数者文化最终是受害者。可参考【加】金里卡(Kymlicka,W)《少数的权利:民族主义、多元文化和公民》,邓红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148-153页。
    [18] Colin Mackerras, China’s Ethnic Minorities and Globalisa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3. p176-79.
    [19] Arjun Appadurai, Modernity at Large: Cultural Dimensions of Globalization,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6.
    [20] Aihwa Ong, Flexible Citizenship: The Cultural Logic of Traationality,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1999.
    [21] 【英】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欧阳景根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
    [22] 马戎对此有着警醒式的论述,不过他套用西方的“公民”观念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民”观念并不相同,中间的差异他本人可能也并非意识到。他的论述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议,参见参见谢立中主编《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23] 比如中国鄂温克族作家乌热尔图在不同的文章(比如《声音的替代》,见《读书》1996年5期)中将美国的黑人与印第安人的遭遇与中国少数民族做类比。无独有偶,美国华裔作家郭亚力(Alex Kuo)在其《熊猫日记》(Panda Diaries, Indianapolis: University of Indianapolis Press, 2006)中就将19世纪美国的印第安人政策同1950年代中国的少数民族政策并举。这种比较如果没有历史作为支撑,就容易得出似是而非的结论。
    [24]帕里克哈用Pluralist Universalism这个词组界定既区别于一体化的普遍论又不同于无原则的相对主义的人类文化概念。参见Bhikh Parekh, Rethinking Multiculturalism: Cultural Diversity and Politcal Theory, Basingstoke, English;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6.
    [25]在中国现实语境中,少数民族与主流社会之间的区隔并没有美国那么明显,很多时候是话语与修辞的强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