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文学 >

籍载与口传的各族系盘古神话(5)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网 刘亚虎 参加讨论

    五 盘古“血为淮渎”与华夏/汉族盘古文化
    另外,明代董斯张《广博志》卷九引《五运历年记》关于盘古的记载,有盘古之君死后“血为淮渎”的叙述。古代称江、河、淮、济四水为“四渎”,淮渎即古淮水,今称淮河,由此淮河流域也当构成了盘古神话的流传地。淮河的发源地桐柏山区同样流传不少活形态盘古神话,说是古籍记载盘古神话可能的原始采录地之一,也是可以成立的。
    值得一提的是,桐柏山区历史上也可能与苗、瑶先民有关系。据《南史》记载:
    荆、雍州蛮,盘瓠之后也,种落布在诸郡县。……蛮无徭役,强者又不供官税。结党连郡,动有数百千人。……所在多深险。
    其中的雍州,同样据上海辞书出版社1978年出版的《辞海·地理分册(历史地理)》所云,为南朝宋元嘉二十六年(449)割荆州北部为境而置,治所在襄阳,辖境往东北已达今河南泌阳,“雍州蛮”所在之“深险”当包括桐柏山区。如是,桐柏山区流传的盘古神话是否与“盘瓠之后”的雍州蛮即苗、瑶先民有关,当为一悬案。
    更大的悬案还在于,由于瑶族有盘古文化又有盘瓠文化,又由于依据的史料不同,学界对瑶族盘古盘瓠的关系、以及盘古文化是否瑶族原生文化等仍有不少争议。湖南学者彭官章《盘古即盘瓠说质疑》(10)以瑶族文献《过山榜》为依据,指出在瑶族中,
    唐以前盘古盘瓠两相分明互不混同……瑶族信仰中只有盘瓠而没有盘古。……唐初,盘古名字纳入《过山榜》,……宋初,盘古成为瑶族崇拜对象之一,并被纳入瑶族祖先行列。
    他认为,“盘古只是瑶族信仰的外壳,而盘瓠才是瑶族信仰的核质”。湖南另一位学者、出身瑶族的李本高《盘瓠与盘古刍议》(11)也指出:
    瑶族也祭祀盘古,但只把盘古作为象征性的神祇加以祭祀,……瑶族祭祀盘古的时间也较晚,据《评王卷牒》载瑶族祭祀盘古始于宋,有些地区还要晚。
    《评王卷牒》亦即《过山榜》,是瑶族同一类文献的不同称呼。是唐以前瑶族没有盘古信仰?还是有盘古信仰而因为盘瓠信仰更突出故《过山榜》忽略了?可能还得深入探讨。
    彭、李两位学者文章均认为瑶族盘古文化来自汉族的影响。的确,汉文典籍最早记载了盘古神话,并通过汉文化的影响广泛传播了盘古神话,这是无疑的,但只是下延。往上呢?似乎还得沿着华夏/汉族这条线,追溯一下盘古神话在华夏/汉族文化中的根。
    前面已经谈及,上述关于盘古的叙事,在其前汉文典籍里大都有迹可循,《老子》、《庄子》、《淮南子》等的相关论述,无论在文化底蕴或叙事形式上均下启关于盘古的叙事,前后应该是一脉相承。以下再作一点具体的阐释。
    回过头来看上面引述的几则盘古神话,或许能找出几个关键词,例如,元气、鸡子、阴阳、嘘吹、昼夜、肢体,等等。似乎可以从这几个关键词入手,分析一下盘古神话里华夏/汉族文化的内涵。
    “元气”见于《太平御览》卷一所引《三五历纪》及《五运历年记》,此两书在不同的辑本里辑录的文字常有差异。《太平御览》卷一所引《三五历纪》开头为:
    未有天地之时,混沌状如鸡子,瞑滓始牙,濛鸿滋萌,岁在提摄,元气肇始。
    《五运历年记》更作了发挥:
    元气濛鸿,萌芽始兹,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首生盘古,……
    这是盘古出现以前的宇宙混沌之状,采用了华夏/汉族传统的“元气”之说。“元气”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范畴,表示混沌未分时的实体,或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较早谈及“元气”的是《鹖冠子》。据《汉书·艺文志》载,《鹖冠子》作者为战国时“楚人”,“居深山,以鹖为冠”;应劭《风俗通义》佚文也有类似记述。其书“泰录”篇云:
    天地成于元气,万物乘于天地。
    西汉《河图》云:“元气无形,汹汹蒙蒙,偃者为地,伏者为天。”东汉王充《论衡·谈天》云:“元气未分,浑沌为一。”可见“元气”之说文化底蕴之深厚。
    至于“鸡子”之语,东汉张衡《浑仪图注》也已用过,其书在阐述“浑天说”时云,
    浑天如鸡子,天体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地都乘气而立,载水而浮。
    此说曾长期支配中华传统文化的宇宙结构观。
    元气如何形成天地,《三五历纪》沿袭了传统的“阴阳变化”之说,即“阳清为天,阴浊为地”。此类表述已先见于西汉《淮南子·天文训》,曰“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再经上述《河图》等发挥,逐渐而为经典。
    元气分天地、孕中和而“首生盘古”,此盘古之君,据明代董斯张《广博志》卷九引《五运历年记》载,是“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这又与《山海经·海外北经》中烛阴的形象很相似。烛阴的形象是:
    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息为风。身长千里。
    而更具体的清代马驌《绎史》卷一所引《五运历年记》中盘古“垂死化身”,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盘古“化身”身体各部分所化万物的编排,与《黄帝内经》以及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中人身各部位与天地相副的编排十分相似。董仲舒《春秋繁露》里《人副天数》篇写道:
    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贵于人;人,受命于天也,故超然有所倚。……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心有哀乐喜怒,神气之类也……故人之身,首妢而员(圆),象天容也;发,象星辰也;耳目戾戾,象日月也;鼻口呼吸,象风气也;胸中达和,象神明也;腹饱实虚,象百物也。……皆当同而副天一也。
    到了这里,已经确实无法再谈论盘古神话始作者是谁了,也许,下面这样的概括可能更具有合理性,即:从《三五历纪》、《五运历年记》、《述异记》等古籍所记载的各种异文来看,盘古神话可能不仅在某一地区某一族群产生和流传,而且在多个地区多个族群产生和流传,具有多种类型、情节和文化底蕴,并且在流传的过程中可能融合了不同民族以至域外的文化因素,形成了层层叠叠的结构。这样的概括也许有些笼统,但可能也是最合乎实际情况的。
    到了这里,也无须再谈论盘古神话来源于印度的“西来说”了。或许印度梵天神话在某些方面影响了盘古神话,但由于上述如此多的盘古神话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叙事结构的底蕴,无论如何也得不出盘古神话来自“西天”的结论,它的根在中华各民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