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休闲的网络文学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马永利 参加讨论

在文学的神圣性不断被消解的今天,网络文学在文坛中无疑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在由网线搭建的虚拟的无限空间里,每时每刻都有无数的网民在这里进行着心灵的旅程。在这里,文学改变了以往的严肃面貌,消失了历史由于各种因素而赋予它的神圣光环,变成了游戏的一种方式。
    网络文学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印刷类文学的网络化,一是网络原创文学。对于前者,网络只是一种新型的载体;对于后者,是指作者直接创作并把网络作为首次发表的媒介而发表的作品,这时网络是园地而兼载体。显然,后者才称得上是纯粹意义上的网络文学。有人还把这种因网络而诞生的文学划分为上网文学、网上文学和网化文学等,但是不论怎样划分网络文学的种类,有一点总是肯定的,即:网络文学的作者、作家们都无须经过任何权威人员(如编辑等)或权威机构(如出版社、杂志社等)的裁决就可以自由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作品并获得评论。这是一种全新的写作形式、评论形式和发表形式,其行为是完全自由的。同时,与传统的印刷文学一样,网络文学的审美反馈系统也是由读者、作者、评论者和作品共同构成,但由于网络的即时性和互动性特征,更多的人则是一身兼二任或多任,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集阅读、写作、评论于一身,并且能够随着上网时间和心境的不同,来自由调节和选择自己的身份。这样,就使网络文学在创作和审美过程表现了非常鲜明的休闲特性,其表现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人类最基本的生存单位是个人,每个个体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在这个丰富多变的时代,每个个体都会因为时代的丰富性和跳动性而有着愈加鲜明的个性,甚至于讲求个性成为一度成为一种时尚。个性存在于人自身,是个人成为自己的内在因素,而同时,个人进入社会后又依赖于社会,就成为了社会人。个性和社会性的冲撞必然会给个人带来一些破碎和离散,这是人类生存的长期忧虑。处于各个时代的人们总会寻求各种方式摆脱这种忧虑的侵蚀,从而获得更为健康的心理状态和生存状态。在这个时代,网络就提供了这样一个最方便的避难所。在网络的虚拟空间里,你不用通报姓名就可以畅行无阻,现实社会中的纷扰在这里都化做乌有。你就是你想成为的那个你,无论你阅读还是写出作品,你的心灵都是充分放松的,精神是在找回自我的自由状态。
    作为阅读者,网络上属于“网络文学”的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文字美感,即使那些不能属于严格“文学”意义上的作品,也可以权且作为一类心灵反照和欣赏文本去浏览,从中获取某种经验的享受。同时每个网站几乎都有文学窗口,古今中外、武打言情、古典现代、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各种文学样式和内容应有尽有,如果你是一个网络文学的读者,尽可以选择你想看的和爱看的作品,在这里,没有人强迫你阅读或学习哪一类的作品,没有人规定你必须何时阅读或者何时结束,你会享受到一种完全的自由以及由这种自由带来的快感,———这就是回到自我的最佳状态,也是休闲学中所描述的休闲的最佳状态:畅。
    在超文本的作品中,情节发展的每个转折点都为读者提供了多种阅读选择,多媒体的发展使这些选择成为多达几个甚至几十、几百个链接情节,构成一个可自由选择的链接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你可以自由选择进入下一个链接,进入一个新的情节和结果,也就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如果不喜欢这种情节或结果,你可以随时退出并选择另一个新的世界,甚至可以自己给它一个你的情节或结果。总之,在这里读者是完全自由的,这是一种自由的想象和自由的享受,让你在自由中找回自己和建立自己,外在的社会压力和种种不快都消失了。曾夺得第一次网易网络文学大奖一银一铜的邢育森说:“说实在的,在没有上网之前,我生命中很多东西都被压抑在社会角色和日常生活之中。是网络,是在网络上的交流,让我感受了自己本身一些很纯粹的东西,解脱释放了出来成为了我生命的主体。”[1]恐怕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出于这种心理而在网络文学的世界里漫游的。暂时摆脱社会加在个人身上的角色压力和生存压力,逃避到一个自我能够完全自由支配的个人空间,放逐自己,在与那些彼此完全陌生甚至可能永不谋面的对象的心灵交会中,心灵的震颤引发的是一片纯粹,体验到的是完全把人抛出其所处的社会,到自由且超拔的世界里去的一种纯然超然的自由心境。
    从写作方面看,作者(或被人称为写手———似乎网络文学的创作至今不能被传统文学界公认为正规的文学,因而通常不被称呼为作家)在网络文学审美系统中是最活跃的因子,他们通常是集写作、阅读、评论于一身的。在网络世界里,人可以脱离现实而独立存在,不会有人追究你的出身、性别、个性。你可以成为各种各样的人,成为想象中的你或者理想的你:你可以是都市一员,也可以是剑侠、英雄;你可以是痴情少女,也可以是冰雪美人;你可以是冷峻少年,也可以是成熟男性。你按照自己的要求勾画出一个独立完满的世界,然后发表出去,等待别人的回应和交流。在这一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是平等自由的,由于平等自由,心灵也是最真实的、最近距离的,你尽可以轻敲键盘就轻松的和一方或几方实现“对话”,相互倾诉。在网络的完全开放的平台上,作者、读者、评论者在事实上形成一种角色互换,双向或多向交流的互动———由于网络的张力,作者可以自由发表作品并且在最短时间内获得反馈,又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各个文本之间转换并反馈自己的意见而成为读者和评论者。这一过程中,由于能够自由选择文本、自由发表评论、自由选择交流对象,同时由于交流多是即兴所致,所以人得到充分的自由,因而常常有意想不到的思想的闪光点给你带来额外的喜悦。正如网络文学名家痞子蔡所说:“创作本质就是要自由,限制束缚越少越好,而网络就提供了这样的自由,加上匿名的性质,写的时候,少一些顾虑,”因为网民们有着和安妮宝贝一样的感受:“这个世界不符合我们的梦想”,“网络带给我们很大的幻觉,因为可以肆无忌惮的进入自己所想象的一切,并且感受它,制造它。”[2]在网络的虚拟空间里,安妮宝贝们创造了自己的世界,摆脱了现实的世界,尽管到这里来的时间有限,但这里给了人们真实的快乐。
    二
    以上的种种自由和快乐主要是心理宣泄后的感受。心理宣泄主要是指人的情感和情绪的排遣和发泄,从而在深层心理上获得平衡。“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类的情感丰富了人们的内在世界,为人类生活增添了无数色彩,深化了其内涵;与此同时,丰富的情感也为人们增添了几许烦恼。人心灵的诸种情感压抑过甚会导致心理失衡,而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排解方法就是说出去或写出去。在这个电子信息时代,网络为人们的精神世界开启了一道自由之门。你可以把自己的烦恼统统写出来,发表出去;你可以独自编织一个自己的世界,创造一个和现实社会完全不同却让自己满意的世界。“我通常是在情绪不太好的时候写作的……写作是很好的排遣。没有动机的写作是真正的创作。”[3]痞子蔡的写作动机正是很多网络文学爱好者的基本动机。把自己的烦恼、痛苦、孤独、伤感融进作品里,然后发出去,发给无数的网民,发给无数也许同样烦恼着的心灵,在互相倾诉中彼此安抚,共同消解,共同疲倦;也发给无边无际的虚无的网络时空,使它们消失于无形,在一切无痕迹的撒播之中让自己的心灵得到自由和平静。网络文学,尤其是网络原创文学(网民在电脑上完成创作、初次发在网络上的作品)的内容和主题证明了这一点:据统计,在网络原创作品中,除了传统的诗歌、小说、戏剧等规范体例外,大部分的作品其实是带有纪实性的心情告白、琐屑人生、校园纪事、爱情苦恼等为主题的作品,即使是小说,也多是带有自传色彩的故事。[4]可见,这些作者在进入网络文学的天地时,甚至根本不曾考虑到自己是在文学园地里的耕耘,其主要的目的并不是创作出什么文学作品,而是把自己的感受、苦恼写出来,宣泄出来。
    另外,由于网络的互动性,不愿自己写作的人,可以阅读自己喜爱的、能和自己心灵发生共鸣的作品,和一个或几个网友交流,可评可议,随意圈点。这种圈点式的交流有其独特的心理内容———在圈点中,自己的情感得到呼应,压抑得到了释放,积久的情感找到了出口,随文字流进浩瀚的虚拟空间。而这个空间和现实的世界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可以包容一切的。“从写字开始,收到的信非常多,多得无法计算。他们在全国各地,他们是我的读者。我想我们是彼此安慰的。”“现在的网络文学追求的就是一种写出来就爽了、就舒服了的感觉,是一种非常自由的状态。”[5]这种舒服的感受实际上就是情感、情绪宣泄后的轻松感觉。“(创办榕树下)我只想让他成为一个没有阶级之分,没有年龄之分,没有文笔好坏之分,能够让大家真心倾诉、真诚沟通的地方。”[6]朱威廉创办榕树下文学网站的这一初衷没有落空。虚拟的时空中,人们完全忽略了自己在现实中的身份、地位、关系,在自由、平等地诉说。由于这种虚拟性,每个人既有隐私权,又倾诉了真情,心灵得到了自由的交流,也获得了情感的满足。正如网络著名写手李寻欢所承认:“当时的感觉非常奇妙。一种是自己在尽情宣泄自己的感觉,另外一方面由于是发在网络上,发出的当天就有人叫好,希望第二天可以看见其他新的内容,这种感觉督促着我,连续10天在一种非常亢奋的创作状态里。”[7]
    三
    游戏心理是网络文学蓬勃发展的又一重要的心理动因。网络文学的缔造者和参与者的游戏心理是普遍存在的,事实上在大部分网络作者看来,网上写作只是一种自娱和娱人的文字游戏,因而,他们认为大多数原创作品“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叫‘心情故事’。它主要不是供发表的,而是写着玩的。”[8]写着玩,既是网络文学作者写作的重要心理之一,是网络文学发展极为迅速的根本原因之一。人都有玩的心理,文学本身就具有游戏因素,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种特殊游戏方式。网络文学把启蒙、教化等沉重责任放在一边之后,以“玩”的心态从事写作,由于“玩”起来都很放松、很投入,所以写起来就更加汪洋恣肆了。当然,“写着玩”也是网络文学遭受众多批评的根本原因之一,因为“玩”总是随意的,也是没边的、不认真地,甚至是不负责任的。
    文学属于艺术殿堂里尊贵的成员之一,尤其是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历史上的文学是审美的、神圣的。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的神圣光环不断遭到侵蚀,文学逐渐成为经济大潮中的一员,文学的神话越来越遭受消解威胁。但是,不管中国传统的对文学仰视的心理是多么坚定,以“立言”而立身的时代毕竟已经成为过去,文学地位的下降和文学的边缘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之中就有网络文学对文学自身的冲击。网络文学创作中的游戏心理是文学的神圣性遭到重创的首要原因。当文学真的成了一种家常和游戏的时候,文学就真的不是当初的那种“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丝”的文学了。网络文学的兴起和迅速的发展在短短的几年之内就解构了文学的崇高与神圣,网络文学者们以游戏的方式,以娱乐休闲的姿态在网上冲浪,没有考虑到传统,也没有想到文学的经典定义,甚至没有想到他在文学之中。但只有这种方式和这样的力量才真正能够与强大的传统抗衡,才有能力解构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学观念,才能够冲破心灵上的传统和社会的束缚,回到自在休闲的心灵中来。
    在休闲的意义上,有一种特殊的网络文学创作方式在此需要特别注意一下,即“接龙游戏”,这是网络文学的互动性发展到极致的一种做法,也是网络文学的游戏心态最为集中的体现。接龙游戏是指由一个人写出一篇作品,读者除评论外还可以自由续上自己的续篇,同时还可以在别人的续篇上再续,这样边议边续,一篇作品有多种情节和多种结尾,甚至可以无穷无尽继续下去,使网络文学成为一种多人共玩的游戏。这种写法事实上不是网络文学出现以后才有的,类似的写法早在鸳鸯蝴蝶派的小说家中就曾出现过———这可能体现了人类的文字游戏心理需求的一贯性,也体现了文学自身就存在的休闲性。在二十世纪前期,鸳鸯蝴蝶派的作家为了吸引读者曾用过类似的方法。在一些杂志上推出长篇小说,连载的小说结尾会嵌上作者指定写续篇的作家的名字,下期的小说则由被指定的这位作家继续写,一直到故事结尾收笔。例如《红鸳语》(载《新声》第10期)就是由李涵秋、朱大可、施济群、徐枕亚等十位作者用这种方法共同创作的。这样的作品称为“集锦小说”,也叫做“点将小说”。现在网络文学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把这种创作方式发展到一种极端的完美,即任何人、任何时间在任意情节点上都可以继续创作。这时,文学作品成了一种全社会的链接和全社会的创作,而网络文学成为一种给每个人以平等机会、可以完全自由自愿参与进来的游戏之家。从某种程度上说,这里是游戏社会,这个游戏不仅让人与他人进行了特殊的交流,而且由于大多是即兴发挥式的创造,人们在创作中获得轻松、自由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获得了游戏所具有的快乐和创造的心理满足。
    上述三种网络文学心理对网络文学的缔造者和参与者们来说是极为普遍的。在网络文学的阅读、欣赏和创作、评论中,读者、作者、评论者(或三为一体)暂时脱离了真实的现实社会,在网络文学的虚拟空间里自由采撷。他们完全处于心灵的自由状态,可以宣泄,可以游戏、休闲。而“休闲的自由是一种成为状态的自由,是在生活范围内作决定的自由空间。至少休闲是在摆脱义务责任的同时对具有自身意义和目的的活动的选择。”[9]网络文学显然具有这种休闲功能。网络文学的缔造者们在网络文学的天地里远离现实社会,创造和获得心灵的自由,调动自己的潜能,得到自我满足,获得一般生存中所不能得到在快乐。事实上,在这种文学创造的游戏中,其意义早已不在于文学行为的创造成果本身,而在于创造文学行为过程中的个体心灵体验———在整个的过程中,自由、自足的休闲心态是这种体验的最佳注解。(但有许多网络文学爱好者对于这种体验很贪恋,甚至忘记了时光的流逝,这是要注意的。)“人们在网下拥有的是时间,失去的是欢乐;在网上失去的是时间,拥有的是欢乐。网络就是一种成功的,低成本的,方便易行的、可以把人们的生理时间转换为心理满足的东西。”[10]这是一种正面的理解,正是基于这种理解以及以上的种种原因,我们可以说,网络文学具有心理治疗和休闲的特质。
    注释:
    [1]http://book. szptt. net. cn/chuangzuo/wuguo/wuguo.htm
    [2]《网上寻欢》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5-12页
    [3]http://book. szptt. net. cn/chuangzuo/wuguo/wuguo.htm
    [4]参见163、263、搜狐等网站统计表
    [5]《网上寻欢》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32页
    [6]榕树下网站
    [7]《网上寻欢》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57页
    [8]《网络文学刍议》杨新敏《文学评论》2000年第5期
    [9]《走向自由———休闲社会学新论》约翰.凯利2002年版
    [10]《网上寻欢》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总第113期)
    [作者简介]:马永利,1973年11月出生,天津人,宁夏大学中文系讲师,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责任编辑:宝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