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论《庄子·至乐》所见佛教文化因子——兼谈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学术交流》2013年8期 李其霞 参加讨论

    二、论《至乐》篇所见髑髅之创作即受佛教文化影响所致
    《庄子·至乐》相关髑髅之描述,为学界所常谈,今为论述方便直观计,移录如次:
    庄子之楚,见空髑髅,髐然有形。撽以马捶,因而问之,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钺之诛而为此乎?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将子有冻馁之患而为此乎?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于是语卒,援髑髅,枕而卧。夜半,髑髅见梦曰:“子之谈者似辩士,视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则无此矣。子欲闻死之说乎?”庄子曰:“然。”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庄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复生子形,为子骨肉肌肤,反子父母、妻子、闾里、知识,子欲之乎?”髑髅深矉蹙頞曰:“吾安能弃
    列子行,食于道,从见百岁髑髅,攓蓬而指之曰:“唯予与汝知而未尝死,未尝生也。汝果养乎?予果欢乎?”[12]336-339
    上引“髑髅”一词及其隐喻意义于先秦经书不见称引,而于先秦诸子中也只有《庄子·至乐》与《列子·天瑞》,《天瑞》篇言:“子列子适卫,食于道,从者见百岁髑髅,攓蓬而指,顾谓弟子百丰曰:‘唯予与彼知而未尝生未尝死也。此过养乎?此过欢乎?’”[13]10-11我们认为《天瑞》篇之“髑髅”当是吸收《至乐》篇之思想与创作而模拟,因为《列子·天瑞》一篇其用语及思想皆非先秦时语,学者考其为先秦后作品,殆无疑义。[13]275-332此与《天瑞》“种有几,若蛙为鹑,得水为继”因袭《至乐》“种有几,得水为继”之理一致。是髑髅于中土文学中当为《至乐》所首创。而过去学者引此则仅谓庄子死生之观念,而于其深层之文化意义则未措意也。
    我们认为《至乐》篇髑髅之创作实则是佛教文化传入中土以至南楚之影响所致。前面已言髑髅一词及其隐喻意义于先秦典籍唯《庄子·至乐》见之外再无其他作家作品所称引则甚为可疑,因为就语言而言,某一成熟词汇及其意义的流通不至于这么孤立地存在于庄子作品而不见于其他作品所称引。究其实质,其实是髑髅一词及其文化现象并非中土所有,而是源自于佛教文化。检之相关典籍,髑髅确实于西方诸国或佛经载籍中屡见不鲜,如下所举可窥一斑:
    1.《大唐西域记》卷一谓西方迦毕试国,“伽蓝百余所,僧徒六千余人,并多习学大乘法教。窣堵波僧伽蓝,崇高弘敝广博严净,天祠数十所,异道千余人,或露形,或涂灰,连络髑髅以为冠鬘”,而“其北印度,风土寒烈短制褊衣,颇同胡服,外道服饰纷杂异制,或衣孔雀羽尾,或饰髑髅璎珞”。
    2.《续高僧传》卷四载:“城南不远醯罗城中,有佛顶骨,周尺二寸,其相仰平形如天盖,佛髑髅盖如荷叶盘。”
    3.《法苑珠林》卷十七载婆罗门言,“我此髑髅皆悉无异,何故与价差别不等。优婆塞言:前彻过者,此人生时听受妙法智慧高胜,贵其如此相与多价;其半彻者,虽听经法未善分别,故与少直;全不通者,此人往昔都不听法,故不与价。时优婆塞持此髑髅,往至城外起塔供养,命终之后悉得生天,以是因缘,当知妙法有大功德,此优婆塞以听法人髑髅起塔而供养之。”
    4.《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十一:“大烦恼味遍满于世集会恶党,手执髑髅血涂其掌共相杀害。”
    5.《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若欲使鬼者,取野髑髅净洗,于千眼像前设坛场,以种种香华饮食祭之,日日如是七日,必来现身随人使令。”
    从上可见,髑髅一词于中土虽罕见,而于西方诸国及佛教经典中屡见不鲜,且于相应记载中髑髅不仅非为可怕,且或为缨饰或为圣物。因此综合前论,我们可以认为《庄子·至乐》所援引髑髅一词及其文化意义当是受到当时佛教传入南楚之影响所致。由此而言,《至乐》篇所谓“庄子之楚,见空髑髅”当非凿空之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