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予
和国内外许多优秀小说家一样,祖尔东·萨比尔即是生活的“在场者”,同时还有“第三只眼睛”——小说家的眼睛。作为生活的“在场者”,他不仅仅具有丰富的生活“经历”,更重要的是具有深刻的生活“体验”——用第三只眼睛即小说家的眼睛观察、审视、玩味、咀嚼生活,使原本只是观照对象的客观生活主观化,作家的情感、情绪浸润其中,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介入其中,生活成为主客体融合的存在,这种经过主观化“文学化”的生活体验最终成为小说家源源不断的文学创作资源,也决定了作品的思想倾向、个性及风格。 从小说涉及的内容、题材的侧重划分,两本小说集中的中短篇小说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爱情小说,一类是社会小说。《沙枣窃窃私语》《古丽莎拉,再见》《歌手》大致属于前者,《早晨的梦》《刀郎青年》《邻居》《宝库》《月夜》《护林员》《苏碧海》《葡萄沟往事》《茶客》《模糊的窗口》大致属于后者。 生活故事与文学故事有许多相近、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生活故事遵循生活逻辑,它无法超越生活逻辑。文学故事则不同。文学故事遵循的是艺术逻辑。 《苏碧海》叙述的是“文革”前后农学家艾思耐特与两位女性伊赫拉斯布维和拉海蒂的爱情故事。生活如同发生过剧烈地质运动的两块大陆,出现了严重的错位,无论是艾思耐特还是伊赫拉斯布维,他们都无法再回到原来的生活轨道上,在现实面前,只能作出符合生活逻辑的选择。同那个时期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作家一样,祖尔东·萨比尔在《苏碧海》这篇小说中对故事的叙述方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从不同时空,不同人物的角度展开故事,借鉴了复调音乐的表现手法。《沙枣窃窃私语》《古丽莎拉啊,我不会忘记你》《模糊的窗口》《葡萄沟往事》的重心不是讲述爱情故事,而是暴露、揭示社会在政治经济转型中出现的新的矛盾新的问题。小说更多地体现了社会小说的特点。从这些故事中,人们可以了解维吾尔人独特的文化心理和精神生活。这些故事丰富了维吾尔文学宝库,为当代维吾尔文学增添了分量。 祖尔东·萨比尔的这些社会小说发表之后在新疆维吾尔读者中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两部小说最能体现祖尔东·萨比尔小说风格、魅力的是《葡萄沟往事》《茶馆》。《葡萄沟往事》是一篇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小说”,作家的“兴趣”不在于讲一个“酸甜苦辣”的生活故事,而是日常生活中维吾尔人的生活,是隐现在葡萄庭院中的“这一个”。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当下”,在现实无可逃避的天网之中,爱情与背叛,劳动与巧取,信仰与虚幻,每一个人都处在希望与失落的漩涡中,处在生活的悖论中…… 小说的情调是典型的维吾尔人的,小说的背景、环境、小说的人物心理,都透着浓浓的维吾尔人的生活情调。语言、文字、场景、细节,显示出祖尔东·萨比尔作为小说家所具有的纯熟的文学技巧和深厚的艺术功力。 《茶客》是一篇篇幅不长的短篇,也是这两部小说中最精彩、神奇的作品,作家用语言文字创造了一个连他自己都会感到惊奇的人物布提亚——一个茶馆的兴奋点、亮点。“布提亚的情绪好像是这个茶馆里的晴雨表,如果他愁眉苦脸,那整个茶馆就很寂静,茶馆老板也唉声叹气,踮着脚尖走路;如果布提亚笑容满面,茶客的脸上就会堆满笑容,茶馆的气氛就会格外活跃。”布提亚败在了名不见经传的“驴崽”手上。从此,在茶馆欢快的人们中间,人们再也见不到布提亚。“布提亚是活着,还是死了?”茶馆里信徒感觉到了布提亚“存在”的缺席。“布提亚活着”,但也死了”。这是最了解布提亚的开书店的赞敏的结论。“布提亚是个茶客,是个生活中的小人物,但正是这个人物身上包含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祖尔东·萨比尔是一位创作成果丰硕、创作实力雄厚、极具才华的维吾尔小说大家,也是当代中国极富创造力的一名优秀作家,可惜的是正处在创作巅峰状态的祖尔东·萨比尔遽然而逝,留给读者的除了美妙的文字,动人的故事,还有一份巨大的惋惜和遗憾。 (转自:《文艺报》 (责任编辑:张雨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