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黄鸣奋:论文学的多本体性(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报 黄鸣奋 参加讨论

    多样性的本体需要多样性研究
    上文着眼于历次信息革命的影响阐述了文学本体的不同类型,所取的分析角度主要是样态、语言、结构和内容。文学的多本体性不仅是由历次信息革命的层积性影响造就的,而且是由文学主体的社会性分化决定的。正是在后一意义上,人们可以将依据国别、民族、地域、年龄段等不同标准划分的文学类别都当成研究对象,亦即承认它们作为本体的存在。
    基于上述认识,可以进而探讨我国当下网络和数码文学的本体特征。首先,由于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的高度兼容性,歌谣、散文和音像这三种最有代表性的样态都经过数字化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间,分别以网络诗歌、网络小说和网络视频为其主要存在。相比之下,我国网络诗歌之“火”更多的是靠线上线下的互动,网络小说之流行更多的是靠各种文学网站的IP推广,网络视频之风靡更多的是靠自制剧的引领风骚。其次,全球信息基础设施所提供的只是基本的网络服务,人们在网络上的聚集首先取决于语言。我国网络和数码文学所应用的语言不只是汉语,而且包括各种少数民族语言。在赛伯空间中,人们的交往可以轻易地越出国界,因此,国别意义上的网络和数码文学、语言意义上的网络和数码文学往往相互交织;网民有条件相对自由地选择其身份,网站也可以很方便地选择注册地和服务器所在地,这使得要为国别性网络和数码文学划定范围变得非常困难。尽管如此,就浏览所及,汉语网络文学确实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作者和作品。第三,网络和数码文学所可能具备的结构,从技术上说是由网络服务的性质决定的。BBS、IRC、主页、短信、博客、微博、微信等,都是对我国网络和数码文学的发展有(过)重要影响的网络服务,以至于可以根据它们命名BBS文学、短信文学等。第四,网络和数码文学在内容上的特征,很大程度上是由网民意向、文化传统和媒体生态决定的。由此我们看到:文学的多本体性不仅由文学历史多维发展、文学媒介多样存在所决定,而且由文学主体创造、把握和实现文学价值的多重意向、多重可能所决定。
    回到对于文学本身的形式分析。从理论上说,如果文学只能有一种本体,那么,形式分析意味着从基本固定的范式出发,以不变应万变,一方面深入阐述上述范式的内涵,另一方面检验新出现的作品吻合这种范式的程度。如果文学可以有多种本体的话,那么每种本体都存在与之相适应的范式,文学批评既可以是同一本位的,也可以跨越本位,甚至是错位的。同一本位的文学批评通常不会引发多大争议,跨越本位的文学批评既表现为在内容上企图将不同的文学本体整合进更具有概括力、覆盖面更广的范畴,又表现为在形式上企图将口头文学、书面文学和电子文学整合到更大的框架中,并运用这种框架来分析和评价具体作品。至于这种框架应当是什么,那是有待进一步探讨的。而错位的文学批评,目前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试图以书面文学作为形式标准去看待电子文学;二是将网络文学当成即将席卷文坛的历史潮流,试图将其他文学都纳入它的发展轨道。
    因此,文学批评界对“回到本体”的呼唤,可以深化为对于文学本体的反思。这种思考的要旨是:在“媒体成风”的时代重新审视文本的文体、语言、结构等文学的构成要素,通过切磋琢磨达成新的共识。其切入点可以是不同文学本体的形成方式,或者是文学本体推陈出新和所处环境(包括审美规范)的关系,或者是文学本体观自身的演变过程和机制。由于文学的历史演变和现实积淀,我们如今可以观察到分别以歌谣、散文和音像为代表、具有为数不菲的过渡形态的多种文学本体,接触到文学所应用的包括自然语言、编程语言、标识语言在内的多种语言,使用包括线性、非线性、无定性在内的多种文本结构。凡此种种,都是文学多本体性的体现。如果“回到本体”是指回到某种固定不变的范式,那是不可行的。如果“回到本体”是指将包括语言、形式和结构在内的形式要素当成研究重点,那么,它们在新媒体时代正在发生的变化无疑值得关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