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自信的 人民的 崇高的 丰富的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报 韩子勇 newdu 参加讨论

    亲耳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感到过瘾、振奋,讲话思想上恢弘大气,文风上亲切生动,不同凡响。突出的印象,可以用四个定语来概括:自信的、崇高的、人民的、丰富的。
    “自信的”,就是文艺创作要建立在文化自信上,要坚定中国化的文艺创造。屈辱的近代史、近乎亡国灭种的苦难记忆,造成一些人很深的文化自卑感,自责、苛责、甚至自贬的心理挥之不去。这个历史心结,甚至在我们最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仍在一些人身上反复发作。还有一些人不知不觉被西方价值观洗脑,一切向西方看齐、视西方为标准,一切惟洋是举、奉西方为圭臬。我们五千年生生不息、灿烂辉煌、不曾中断的文明,其文化的合理性、生命力、非凡伟大之处是不证自明的,当然这也包括开放、包容、不竭的学习和创造能力。习总书记说,“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文化自信不单是理论问题,也是心理问题。文化上不自信,不可能有话语权。“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今日之中国,已处在世界大舞台的聚光灯下,文化上有自信,心理上有准备,才能提供中国方案、讲述中国价值、传播中国声音,才不会迷失方向、败下阵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时而大气磅礴、时而娓娓道来的阐述为中国化的文艺创作鼓劲。
    二是“人民的”。作家艺术家要始终解决好和人民的关系,作家艺术家多是生命个性非常强烈的这一类人、创造创新能力非常强烈的这一类人,因此常有自命不凡的感觉。但是怎样处理好和人民的关系,非常根本、非常关键。作家艺术家要想有使命感,那只能是为人民而创造、为人民而抒写、为人民而抒情,只有这样才能超越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走出象牙塔,横到边、纵到底,和人民、和民族、和社会建立广阔深厚的关系,“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真正成为这块土地的亲生儿子,才能从小我走向大我。
    三是“崇高的”。我感到,习近平总书记讲话里面,是呼唤“崇高的”。市场经济和热气腾腾的世俗生活,社会的物质化和实利化使很多坚定不移的东西都被消解了,甚至底线都消解了!生命、生活中没有敬与诚、怕与爱,“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娱乐无极限、俗不可耐,这样不行。习近平总书记说“不让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垃圾淹没我们的生活”。“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最动人的篇章”。崇高性不是文学艺术惟一的精神品质,但却是文艺作品最重要最宝贵的品质,一个时代、民族、国家的文学艺术,如果崇高的精神品质消失了,全是一地鸡毛、俗气琐碎、平庸暧昧、颓败堕落,那才不可救药呢。离开对崇高性的追求,文艺不可能出高峰。
    四是“丰富的”。习近平总书记讲,“社会的色彩有多么斑斓,文艺作品的色彩就应该有多么斑斓;社会的情境有多么丰富,文艺作品的情境就应该有多么丰富;社会的韵味有多么淳厚,文艺作品的韵味就应该有多么淳厚”,文艺“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应该说写当下、写现实题材是有难度的,现实是复杂多变的,生活是矛盾多样的,这就带来认识把握上的难度,带来表现形式上的难度。文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有扎根生活、扎根人民,“善于在幽微处发现美善、在阴影中看取光明,不做徘徊边缘的观望者、讥谗社会的抱怨者、无病呻吟的悲观者”,克服了认识上和技术上的困难,才能真正实现文艺创作的丰富多彩、百花争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