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近日全文印发。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意见》的出台正逢其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艺一向反映民族风貌、展现时代思潮,既是社会的风向标和晴雨表,也持续塑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象。文艺在李白、杜甫那里能“惊风雨”“泣鬼神”,在韩愈那里能“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是鲁迅手中的“匕首和投枪”,是艾青烧毁“枷锁”与“牢监”的火焰。千百年来,优秀的文艺作品一直如火炬在前,让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文脉不断、元气不散,虽履险而能如夷,经百折而犹向前。 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需要文艺的引领与激励作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样离不开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面对“文化强国”和“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当代中国文艺必须担负起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的历史使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中国精神为灵魂、以中国梦为时代主题、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以创新为动力、以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为中心环节,持续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提供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担负历史使命,需要培育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应厚植创新文化、打通体制壁垒,鼓励不同流派、风格的艺术切磋借鉴,激励个性化创造和原创性探索,扶持和培养具有首创精神的艺术家,发掘和奖励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文艺作品。改变文艺作品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矫正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弊端。让更多的作品,一句能令万古传,掷地能作金石声。 担负历史使命,需要建设德艺双馨的文艺家队伍。文艺工作者应具有人民创造历史的视野,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创造。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始终坚持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创作导向,始终坚持深入群众、扎根生活的创作方法,始终坚持以社会效益为先的创作标准,真正做到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文学艺术对社会品格的塑造,积微成著;文化精神对民族精神的提升,久久为功。实现文化强国和民族复兴的目标,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为指针,以此次《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为抓手,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指针,建设德艺双馨的文艺队伍,深耕经典作品产生的土壤,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让中国当代文学艺术展现出穿越历史的能量和动人心魄的伟力。 (本报评论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