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从玄奘到唐僧《西游记》成书略谈(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汇报 蔡铁鹰 参加讨论

    宋元:道教融入,两只猴子被“合体”
    鲁迅曾经认为,孙悟空的文化灵感来源于中国古代众多的猴精故事,尤其受到淮水水怪无支祈的影响——他的观点后来被称为“本土说”或者“国产说”。对此,胡适表达过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孙悟空的主要
    影响来源于印度文化,受了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神猴哈奴曼的影响——他的话被称为“外来说”或者“进口说”。我曾说他们二位就像盲人摸象,摸到耳朵的说大象像扇子,摸到腿的说大象像柱子。这并非故意不恭,殆因孙悟空身上,既有外来文化的影响,也有本土文化的血脉。不过,这两种文化的影响发生在不同阶段,两位大师限于当时的条件分别看到了两种文化在不同阶段的影响,所以各执一词。
    其实,我们现在已经可以确认,最后定型的孙悟空,系两只猴拼合而成:一只是佛教猴,叫孙悟空或者猴行者,以护法为职责;一只是道教猴,叫齐天大圣,以顽劣闹事吸引眼球,是《西游记》大闹天宫的主角。
    齐天大圣的登场发生在元代,以当时的杂剧《西游记》为代表。这个剧本中的故事和现在的《西游记》略有不同,说的是有一个翻江倒海、占山为王的恶猴家族,老大叫齐天大圣,老二叫通天大圣,弟弟叫耍耍三郎,还有两位叫老母的姐妹。这位齐天大圣神通广大,曾经大闹天宫,偷仙桃御酒,又强夺人家女子为压寨夫人,后来被观音与二郎神收服,追随唐僧去了西天。迄今这数百年来,这位大圣的出现并没有成为新闻,因为它被安排得很巧妙,就像是为原来的护法大神孙悟空加了一段前传。
    但在几年前,这件事忽然引起了各方关注。原因是福建顺昌县博物馆馆长王益民声称,在该县宝峰山顶发现了孙悟空的墓地墓碑,因此他认为孙悟空的老家在福建。有关报道见诸媒体,公众喧哗。喧嚣过后,其合理的内涵开始显现:首先,这块祭祀碑——不是墓碑——可以确认是元代的;其次,当地这样的祭祀遗物竟然很多,仅在顺昌就陆续发现了100多处,从宋元到明清都有;第三,这位齐天大圣事实上和《西游记》取经故事毫无关系,竟然别是一家。
    这时候,学者们若有所悟,想起齐天大圣早在宋代的话本《陈巡检梅岭失妻》和元代杂剧《二郎神锁齐天大圣》中就出现了,而且确实与取经没有任何关系。现在看来,号称“齐天大圣”带有道教文化或本土文化色彩的猴精家族,并不依附《西游记》,他们自成体系,早已存在,只是在元代杨景贤整理《西游记》杂剧时,被加进了取经故事。
    道教猴齐天大圣为什么会被加进去取经故事呢?研究者们发现,这和时代背景下的文化争斗及交融有关。
    前面说过,最初的取经故事属于佛教文化,主要在北方流传。但北宋被金所灭,以临安为首都的南宋就此诞生。南宋的文化主流是逃亡江南的中原人,在他们带去的中原文化中也包括了唐僧取经的故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会看到《大唐三藏取经记》临安翻刻本的原因。在南方,道教的势力可以与佛教抗衡,佛教的宣传品必然会遇到道教的抵抗。
    对于唐僧取经的故事,佛教徒采用的办法是:我不能消灭你,就为你涂上我的色彩。尤其在道教中,恰恰也有一只浑身故事的猴“齐天大圣”。于是,就有人把传统的“唐僧取经”改成了带有道教色彩的“西游”,为孙悟空增加了一个道教的名号“齐天大圣”,大圣闹天宫的故事也自然成了孙悟空的前传。胡适与鲁迅之所以各执一词,就是因为胡适看到的,是这只猴外来的佛性的一面;鲁迅看到的,是这只猴本土的道性的一面。
    这也许可以解释爱好者们的一个疑问:为啥孙悟空大闹天宫时,普天神将概莫能敌,但到了西天路上,随便一个妖都能折腾得他头疼,非得找菩萨或者佛祖帮忙?这就是拼合的痕迹。闹天宫和护法取经的,原本就是不同的猴:大圣就是道教中造反的猴,无法无天是其本性,闹天宫是他的故事;悟空是佛家中护法猴,通过他彰显佛祖法力才是故事本意,他的本领太大,佛祖往哪儿放?两者当然不能一个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