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张兴文:里尔克诗歌与生活的关系(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光明日报 张兴文 参加讨论

    青年诗人里尔克接下来的道路极为坎坷,因为没有人能教会别人如何做一个诗人,对每一位有所成就的诗人而言,他都摸索那条只属于他自己的道路,也许在路上可以依稀看到其他道路上的同行者,但注定是踽踽独行。里尔克的前辈荷尔德林曾问过一个关于诗人的问题:诗人何为?这句话是追问诗人这个“职业”的目的,换句话说,诗人的任务和使命是什么?从荷马起,流浪仿佛就是诗人的命运,至少里尔克的现实生活的确是没有终点的漫长流浪。从慕尼黑到俄国,从巴黎到罗马,前往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北非各地旅行,在一战中颠沛流离,寄人篱下,晚年才稍微安定下来,居住在瑞士的穆佐小城堡。其间,他与各类艺术家和文人交往,结识了莎乐美、克拉拉、罗丹、玛丽侯爵夫人、格奥尔格、罗曼·罗兰、瓦莱里等在其生活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其中最重要的是莎乐美、克拉拉、罗丹和玛丽侯爵夫人,每个人都在某个方面影响了这位诗人的生活和成长。四处流浪的生活也使得里尔克诗歌呈现出复杂的阶段性特征,其早年受俄国宗教文化影响的《马利亚生平》等与直接受益于罗丹的诗作《新诗集》差别巨大,而这两者与后来的《杜伊诺哀歌》以及《致俄耳甫斯的十四行诗》不管是在风格上,还是在思想上,都少有重合之处,同样的主题,不同时期诗歌的表达方式也截然不同。里尔克的生活和作品,具有很强的联动性,生活的地点和其作品的内容及风格息息相关,因此要真正理解里尔克的作品,首先要去了解他的生平似乎是不可避免的。波西米亚式的生活,丰富了里尔克的观感,这种生活正是里尔克诗歌创作的基本素材。
    晚年的里尔克去了瑞士,定居在穆佐城堡。也许,流浪就是诗人的命运,诗人生活中的漂泊状态同时对应的是精神上的无根状态,盖因诗人不管在生活中,还是在精神上,都在不断寻找更完善的事物。晚年的里尔克,在诗歌方面无所建树的十年之后,再次前行,创作了其一生最重要的《杜伊诺哀歌》,系列哀歌作品无疑是诗人精神上的又一次冒险和流浪。终其一生,里尔克多次试图揭示诗人的使命,但也许没有一个说法令人信服。青年时期的诗人曾认为,诗人的使命给人带去温暖,带去慰藉情感之物;也曾说,诗人的使命是赞美,赞美生命、赞美爱、赞美死亡和奇诡之物;晚年在诗歌和书信中又曾暗示,诗人的使命是将“可见之物转化为不可见之物”,将一切外在的转化入内心。也许,这正是从不同的层面言说“诗人何为?”诗人就像炼金术士,将纷繁复杂之物熔于一炉,炼制出完美之物,所不同的是,炼金术士的材料是矿物,而诗人熔炼的材料,则是人类的情感。
    (作者:张兴文,系《里尔克传》的译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