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文学写作,必须让生活之流淌进蔓延的日常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汇报 黄德海 参加讨论

    文学中所谓时代的客观性错觉,即时代仿佛是外在于人的独立存在的客观事实。误陷时代客观性错觉的作家,能够写出的,不过是屡经定义的大时代里的小故事。
    虽然不像霍布斯的《利维坦》那样有具体的指向,但文学中出现的“时代”一词,却在不断的使用中变成了一个不需要所指的存在,像是一台由人的技艺和智慧锻造而成的骇人怪兽,吞噬着文学最细微复杂的部分,也就是文学作品最动人的所在。对大部分现代以来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叙事性作品来说,似乎确实存在这样一个骇人的、被称为“时代”的怪物。这个怪物会撕咬人的每个具体感受,并粗鲁地把一切具体装进它的外衣。丢失了具体感的人们,只要敢把手伸进这时代怪兽的上下牙齿之间,他们具体感就会被毫不犹豫地吞没,并进而逼迫人对时代产生客观性的错觉——也即时代仿佛是外在于人的,独立存在的客观事实。
    近百年的中国历史变动太过剧烈,也太戏剧化了,时代本身的巨变仿佛就可以成为文学作品的情节。只要选好了时代节点,一台好戏差不多已蓄势待发,很难期待一个人能从时代中挣扎出来。说到这里,你会不会想到茅盾的《子夜》,想到老舍的《骆驼祥子》、《茶馆》,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甚至孙犁的《铁木前传》,会不会想到当代文学史上诸多现象?
    漫长的百年光阴,在客观性的时代错觉之下,最终会只剩下了几个典型的情景、典型的情节、典型的人物,并且大部分时候,这些典型的指涉都有规范的指向,只要在阅读中看到几个符号,我们就不难判断这些事情发生在哪个时期,有什么灾难正等待着作品中的人。
    除了少数作品,这种对时代的典型提取,难免会高度压缩,极度提炼,表现在叙事性作品上,就是社会环境会突出,人物性格会鲜明,情节会集中,调子会高亢。绵延的生活之流即使在极端条件下也自我维持的舒展和从容消失了,时间和情节的节奏会不自觉地进入特定的轨道,删除一切旁逸斜出的部分,剩下的只是意料之中的时代起伏。
    那个困扰李鸿章的、至今尚未结束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现代以来的文学写作中,几乎变成了固定时代公式的背书。人们往往把不同时期发生的事情调换编年,赋予统一的历史顺序,纳入一个话语权拥有者后置设定的历史分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