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以严谨研究面对莎翁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姜红 参加讨论

    离开这个世界整整400年了,莎士比亚似乎在另一城市居住,人们对他的作品仍津津乐道,仿佛是新面世一般。
    1616年4月23日,莎士比亚逝世。其人其文已成为世界性文化符号,具有跨越国界、文化与时代的魅力。几百年来,关于莎士比亚的研究日益丰富,各种文学批评流派均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解读与诠释。然而,也有专家指出,一些解读或许牵强附会,有歪曲、颠覆莎士比亚之嫌。
    从“野蛮人”到“莎士比亚崇拜”
    在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尽管他已成为广受欢迎的剧作家,但是却并未得到很多学者的青睐。罗伯特·格林(Robert Greene)甚至称莎士比亚是一个借别人的羽毛装饰自己的“暴发户乌鸦”。莎士比亚备受争议的主要原因在于,他的戏剧作品违背了源于亚里士多德的古典主义创作原则。亚里士多德认为,戏剧应当聚焦于行动而非人物人格;悲剧是对一个完整行动的模彷﹐这一行动的开始、中间及结束遵循固定的顺序并且有特定的规模。后人还由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进一步演化出教条的“三一律”,即戏剧创作要遵循行动、时间及地点的一致,要求剧情单一、避免支线情节,时间幅度应在一天之内,地点不应变换。然而莎士比亚的绝大部分剧作都没有遵循这些规则。因此,莎士比亚引发了学术界的争议,人们指责他是缺乏艺术性的“野蛮人”。
    直到18世纪,莎士比亚才真正获得众多知名学者、作家的完全赏识甚至是崇拜。“18世纪时莎士比亚被奉若神明,被视为天才的代表,这对当代的文学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英国布里斯托大学英国文学教授安德鲁·本尼特(Andrew Bennett)及英国苏塞克斯大学英国文学教授尼古拉·罗伊尔(Nicholas Royle)对本报记者表示,约翰·德莱顿(John Dryden)及亚历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等一些看似拘泥于原则的古典主义作家开始权衡亚里士多德的“三一律”,思考文学原创性的价值。而爱德华·扬格(Edward Young)1759年的名著《试论独创性作品》(Conjectures on Original Composition)则标志着文学发展的一个关键性的转折。与此同时,莎士比亚的地位逐步得到提升。
    牛津大学英语文学教授乔纳森·巴特(Jonathan Bate)认为,促使莎士比亚成为英国国家级大师的关键,是约瑟夫·艾迪生(Joseph Addison)于1711年9月3日在《观察者》上发表的对“天才”的阐述。1800年时,莎士比亚已经成为全英国的文化符号,其影响力逐步跨越了国界。歌德曾写道,莎士比亚与人类的世界精神相关联,因为他存在于全世界。人们对莎士比亚的赞颂与尊敬被萧伯纳称为“莎士比亚崇拜”。
    “莎士比亚的作品如今是世界上公演频率最高的剧目之一,而其历程也颇为有趣。”大英图书馆“十幕重现莎士比亚”(Shakespeare in Ten Acts)纪念展负责人佐伊·韦尔考克斯(Zoё Wilcox)对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表示,莎剧最早可能在17世纪时就已经走出英国,世界各国开始先后翻译莎翁作品,使得莎士比亚蜚声全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