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评论:雅俗的未来(时代需要的美)(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人民日报 王立刚 参加讨论

    无边的审美
    把当代说成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时代,并非是指以前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没有审美活动——这荒谬得无法想象,要知道,哪怕是没有文字的部落也常常沉浸在歌舞中。
    至于中国古代的士人,欧洲的宫廷,日用行藏无不追求精美雅致,平民百姓虽然没有很多时间从事艺术创作和欣赏,但每逢节日、庆典、吉礼凶礼,审美欲望都会被充分激发出来。
    所以说,古今之别不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是否有经常性的审美活动,而在于各个阶层之间的趣味关系。从各国历史所记载的古文明看,虽然过程艰辛复杂,但人类在自由和平等方面所取得的进展毫无疑问可以作为一条主线。那么大众的趣味从依附于统治阶层,到最后和精英文化趣味进行平等健康的互动,自然是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潜流。
    西方在18世纪以来给审美活动不断穿紧身衣,加以各种限定,如非利害、距离、形式、非功利、无目的……而且审美对象也越来越集中于艺术品,而艺术品又越来越被放进各种博物馆里,远离人们的生活,人们好像去教堂一样去参拜博物馆。这种分离与自闭的审美观如今已被各种后现代理论扯碎了。
    中国传统的雅文化或者士文化虽不介意审美中的功利性,如人物画经常和道德劝诫的主题相关,美食也同样是欣赏的对象,但中国的“雅士”同样也有自己特别的标准,如山水画高于花鸟、楼阁等画种,水墨高于青绿、杂色等用色,中国古典文学中各种各样的标准令人眼花缭乱,总的来讲,都是对雅的追求、对俗的鄙弃。
    在当代,从审美领域来说,大众趣味将审美拓展到一切领域、一切对象,远远超出了艺术的范畴,可以说是无边的审美,如人们每天的微信中都少不了随手街拍的花花草草或者美食图片等。不仅大众的审美对象是无边的,审美标准也是极为多元的。高雅艺术继续存在,但愈趋局限于狭小的圈子中。更值得关注的反而是大众对所谓的俗趣进行的种种发展和探索,有时这种方式被冠以“恶搞”而显得很负面也很不审美,但也有一些作品表现出了强烈的批判精神和对素朴道德的渴望,譬如周星驰的一些电影。高雅艺术也有采取俗世对象和方式的。互联网上,文学、音乐、微电影呈现出高雅和庸俗糅合在一起的无数尝试,互联网发展大大加速了大众和精英趣味的分化、成长和创新。
    大众趣味的崛起主要归功于媒介和平台的发展,而大众充分运用平台的优势表达他们的激情和创造力,审美的金字塔开始坍塌,世界越来越平,大众不再是被动的审美受体,而是成为可能的审美主体。
    审美与资本
    高雅趣味与大众趣味的良性互动将创造空前的文化繁荣。但今天的中国,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这种繁荣,还看到另一种畸形的审美,那就是恶俗和平庸的崛起。
    大众需要精英的参与,但不希望被灌输。大众正在学会自我反思,什么是幽默,什么是恶俗。恶俗是利用人性中的一些弱点来博得大众的眼球,毫无疑问,个别的恶俗艺人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但随着大众的批判精神的提升,恶俗很难再获得20年前的机会了。
    与恶俗相比,平庸更体现了市场、资本对于审美的影响。这就要谈到某部广被吐槽的“烂片”竟然获得4亿元票房的现象了。掌握了强势媒介的人将其庸俗趣味经营为一种文化资本,并行使“审俗霸权”来压迫受众。这种资本通过挖掘“文化偶像”,培育出庞大的粉丝群,粉丝群为文化资本埋单。偶像理直气壮地说,赚粉丝的钱是天经地义,并且以审美相对主义作为论据。但随着人们对这些文化偶像的运作机制更加了解,资本的力量就难以隐藏了。“粉丝”不是一开始就“脑残”的,很大程度上是资本运作的结果。文化偶像所属的团队或公司利用代笔、水军、绯闻、贿赂平台、买榜等不诚信的手段来“诱捕”粉丝,慢慢使之失去反思能力和审美独立性,正如人们评价的,这是一种“反智”行为。这绝不是美国思想家理查德·罗蒂所说的“解放”,而是一种精神的沦陷。这对整个审美生态都会产生令人担忧的后果。不但会妨碍与高雅趣味的健康互动,即便是对于多元的大众趣味内部也会造成损害,就好像那些被打了激素而强壮起来的公鸡称霸于鸡舍一样,是一种不公平,也不会真正改善种群的素质,最终造成审美领域中的劣币驱逐良币。可见,诚信,即便对审美问题来说也是当下中国的软肋。
    如果能够排除这些文化资本运作的不正当性,日常生活审美化将是令人期待的。有人说,后现代社会里,创造行为将沦为无休止的语言和语词的创新,而没有行动。但是,我们也看到在不同的人群中,总有一些人实践着颇为不同的生活,创造出独特的美的作品和美的观点,他们的传奇也在自媒体上流传,但他们并不是神话,也不是语词的碎片,而是现实的人,是审美的主体。
    (作者为北京大学出版社副编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