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美学理论中,“丑”可以作为“美”的一种类型,但真正的艺术表达不是为丑而丑,是要从丑中升华出美的力量 •仅仅满足于“知”是不够的。要进行严肃的艺术创作,必须在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后,强化建立在“知”的基础上的情感体验 •目前的艺术创作呈现出百花争艳的生动局面,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一种是泛娱乐化,娱乐无极限,不考虑在娱乐形势下价值观的表达和引导;一种是泛市场化,评价标准以市场收益为准,忽略社会效益 •简单追求价值理念的正确性而不讲究艺术手法、不尊重艺术规律的创作,反而使人们疏离甚至逆反那些具有积极社会意义和价值选择的作品 •审美活动当然有教化的功能在内,但教化的功能需要隐藏在审美活动之中,而不是首先以教化的面目出现 人类之所以在种种不同的实践之外还需要进行审美实践,就是要创造一种能够满足人类内心世界向上的情感体验方式,能够使人在世俗的活动之外,还有可能进行非功利的、超越世俗追求的情感实践。因此,艺术创造的一个重要层面,即是艺术品格超越社会生活。也就是说,艺术创造不仅是对社会生活的描摹,也应是艺术家根据自己对社会生活的了解、判断,进行的能够张扬人类积极力量的艺术表达。这种表达能够把握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能够生动地表达生活中给人以希望、力量、智慧及温暖的东西,能够激发出人关于爱、关于善、关于精神世界的净化的追求。尽管在美学理论中,“丑”也可以作为“美”的一种类型,但是,我们对丑的表达并不是为了自己也丑,而是要从丑中升华出美的力量。这样的艺术创造才是真正的艺术表达。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是非常困难的,需要我们进行艰辛的努力。 应对社会生活 进行深刻把握 方法论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没有正确的方法,就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就会陷入“盲人摸象”“买椟还珠”的尴尬境地。目前,在我们的创作中,由于方法论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存在许多不正确的判断。这种方法论的简单化、机械化、教条化,以及非历史化,不仅干扰我们对社会生活的正确判断,也将对艺术表达的深刻性产生消极影响。掌握分析判断问题的正确方法,首先要历史地看问题,从中发现可供我们借鉴的东西,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审美活动虽然不是科学研究,但其在观照社会、表达情感时同样有一个方法论的问题。只有掌握正确的方法,才能感受并抓住社会生活的本质,发现中国发展进步的基本力量,富有远见地表现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艺术的创造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净化人们的思想情感,给人以建设美好生活的信心与力量。 把握社会生活的本质及其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求我们的艺术家要有对现实生活的深刻认知。中国美学的传统非常强调社会生活对艺术家的涵养。唐代著名画家张璪所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的就是艺术家要师“造化”,也就是说不能满足于个人主观世界的虚构,而要以造化为师。这个“造化”,是大自然的造化。除了自然景观之外,当然也包括“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社会生活。只有对这样的“造化”有深刻的体验了解,才能得“心源”,也就是说才能激发创作的灵感。有的人自以为对生活有很好的把握,殊不知他所谓的把握只是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对社会发生的巨大变革缺乏深层次体验;或者只是一种观念性了解,缺少生动的细节、人物、过程和情感。因而,其作品或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或者概念化、模式化,失去了艺术的魅力。这种浮泛的了解,很难感受到社会发展的潜在的本质力量。有追求的艺术家当然不能只满足于自己熟悉的身边琐事,而应该对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有深切的体验。 对社会生活不了解,这当然是非常可怕的,但是仅仅满足于“知”仍然是不够的。要进行严肃的艺术创造,就必须在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之后,强化建立在“知”的基础之上的情感体验。是生活中那些能够感动人的元素激发了艺术家的情感活动,使艺术家产生了某种或正面或负面、或肯定或否定的价值选择,从而把握住生活的本质,看到蕴藏在平凡世界中积极向上的力量,并在这样的体验中发现最具有艺术魅力的元素。比如,那些生活在社会各个层面的人们在想什么?做什么?他们经过了怎样的困难、努力,为创造新的美好的生活付出了怎样的牺牲?在他们身上表现出什么样的优秀品格,存在怎样的局限、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我们的社会将向什么方向发展?我们的未来是什么?这些对社会发展根本问题的认知必然影响我们的艺术创造。没有这种基本的认知和感悟,就难以对现实生活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表达。事实上,在我们的创作中,仍然存在许多把一般当本质、把个别当全局、把过去当未来的问题。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对现实生活过于隔膜、疏离,使我们对中国发展进步的未来缺少理性的认知,对现实生活中美好的东西缺少深切的感悟。如果是这样的话,即使有再好的艺术表达,也难以表现出社会生活中至为感人的力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