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构建中西美学融通新模式——评彭立勋著《中西美学范式与转型》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报 章辉 参加讨论

    彭立勋的美学新著《中西美学范式与转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4月出版)选择了近20年来发表的部分论文,内容包括审美学、美学史、中西美学、比较美学、文艺美学等多个方面,对审美学学科建构和体系创新、中国传统审美学思想发展及其创造性转化、中西审美学思想比较与融合创新发展、西方美学思潮演变及后现代主义美学范式转型等重要美学问题,都做了深入研究和深刻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独特的观点。而贯穿全书的关于如何创新中西美学融通模式以推动当代中国美学发展的探讨,对美学和文艺研究尤具学术价值。
    该书以较多篇幅论述了20世纪中国现代审美学的建设与发展,从总结历史经验中充分肯定了中西结合对建设中国现代美学的重要意义,并对探索中西美学结合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做了全面、系统的清理和总结。作者认为,引进和吸收西方新的科学的美学理论和方法,使之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和当代文艺实践相结合,使中西美学互相比较、互相阐释、互相补充,是实现中国美学沿着现代化、民族化方向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由于中西美学在理论形态、概念范畴、话语和表达方式上都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两者结合中,如何使双方互相沟通,在观点、概念、范畴、话语上产生彼此关联,同时又保持各自特色和优点,在融合、互补中进行新的理论创造,成为实践中一大难题。在解决这一难题中,从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到钱锺书、季羡林等著名学者都充分发挥个人独创性,以不同方式进行了探索,“移西方文化之花接中国文化传统之木”,既能准确地把握中西美学融通之点,又能充分展示中西美学各自特色,做到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在比较、融合、互补中实现观点和理论的创新。这一成功经验需要继续发扬。但是问题不容忽视。对于西方美学和文艺理论的盲目崇拜、生吞活剥,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形成于西方文化土壤和文艺传统基础之上的美学理论无限扩大为普遍范式,试图用它去套中国传统美学和当代文艺实践,生搬硬套,强制阐释,以西格中,等等,致使中国现代美学和文论建设出现西化倾向,而在民族化、本土化方面则存在严重不足。鉴于此,必须调整中西美学结合研究的思维方式,改变以西方美学为本位和普遍原则,简单接受移植的研究模式,构建中西美学融合创新发展的新模式,使中西美学结合真正成为一种跨文化的互动,在平等而有效的文化对话中,实现中西美学互识、互鉴、互补。只有如此,中国特色现代美学建设才能取得更大成效。
    为了构建中西美学结合的新模式,实现美学的民族化、本土化,作者认为当务之急是要推动中国传统美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该书对此进行了专门探讨,论述了中国传统美学和文艺理论的科学内涵、基本特点和当代价值,提出了实现中国传统美学和文艺思想创造性转化的主要途径和方式。首先,要结合独特历史语境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揭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演变和特点并形成体系。中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不仅有其独特观念、命题和概念、范畴,而且有其独特理论形态和思维方式,而这些又是同中华传统文化和艺术审美经验的特点相联系的。从中国哲学特有的思维方式和传统文化的独特历史语境出发,全面、系统的分析中国传统美学和文艺理论的形成和演变,准确、科学地揭示其历史内涵和民族特点,从整体上把握其本质特征、深层结构和核心范畴,使其成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美学和文艺理论体系,是在新的现实条件下对其加以继承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其次,要结合新时代条件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进行创造性阐发和现代性转化。传统美学的继承和发扬离不开时代条件。要使传统与现代产生联系,实现古为今用,就要对传统美学进行现代性转化。所谓现代性转化,并不是要改变传统美学和文论的固有形态,而是要从新的时代和历史高度,用当代的眼光和观念对传统美学和文艺理论中的命题、学说、概念、范畴和话语体系进行创造性阐释和创新性发挥,充分发掘其蕴含的当代价值和现代意义,赋予其时代内涵,使其“活化”并与当代审美观念和艺术实践相结合,与当代美学和文艺理论相交融,共同形成美学和文艺理论新的思想和理论,成为构建中国特色现代美学和文艺理论及话语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观点都是颇具新意的。
    此外,作者认为,在中国传统美学和文论研究中,运用比较研究、交叉研究、综合研究等跨文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可以将不同文化、不同学科结合起来,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联系中对传统美学和文论的观念、学说、范畴、术语等获得新的理解,发掘出新意,提炼出新见。这也是实现传统美学创造性转化和中西美学融通的一种重要方法。中西美学和文论比较研究对于揭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特点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而且可以在比较中呈现出中西美学思想各自的优势和互补性。新时期以来这种比较研究有了较大进展,但要注意避免比较中的生拉硬扯、以偏概全和主观臆断等现象,使比较研究真正建立在对中西美学和文论的科学分析和真知灼见的基础之上。
    在构建中西美学结合与融通的新模式中,如何将西方美学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和当代文艺实践相结合,使其融入中国当代美学和文艺实践,达到洋为中用,是当前和今后需要着重解决的另一个问题。该书对此也做了详尽论述,认为必须处理好美学理论和思想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世界性与民族性、吸收与消化、借鉴与创造之间的关系,吸收和借鉴西方美学成果不能生吞活剥、盲目照搬,不能代替自身的消化和创造。对于形成于不同时代的西方美学思潮,都应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作指导,联系其所产生的历史文化语境,准确地把握其历史内涵,并给予科学的历史评价,分辨良莠,从中提炼真正值得借鉴的合理的、有价值的思想资源,结合我们自己的美学建设和文艺实际发展的需要加以消化吸收和创新创造,实现其中国化的转换。书中重点分析了西方现当代各种美学思潮,进行了深入剖析和科学评论。特别是对于在我国影响较大的西方现当代文艺理论,既指出其中一些新概念、新方法有助于拓宽文学理论和批评视野,具有某种合理性,可以作为参考借鉴;又指出它在根本文学观念上与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文学观念的本质区别,以及它所包含的非历史主义、非理性主义、形式主义等片面性及其危害,可谓一针见血,深中肯綮,给人以深刻启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