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艺的创作、生产、展演、传播、鉴赏、消费各个环节里,传播阶段是受市场因素和科技因素影响最直接、最深入、最广泛的领域。10月21日,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和人民网以“聚焦全媒体时代的文艺传播”为主题,邀请多位业界、学界的专家共同探讨在全媒体时代,文艺传播面临的一系列挑战和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就当下热点与网友进行了交流。 网友“边走边悟”:全民写作时代,一些肤浅、低俗甚至是充满色情暴力的作品在网上传播。怎么看待目前部分文艺作品低俗化的现状,如何创作出好思想、好内容、接地气的作品?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党委书记、研究员党圣元:当前的文艺作品和文艺传播中出现了低俗化的倾向,根源在于消费主义思潮和极端娱乐化的倾向。 历史地看,大众文化消费主义观念的兴起,是西方消费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伴生的现象。客观上讲,生活日渐富裕,传媒日益发达,使越来越多的精神文化产品,以越来越快的速度让大众所享用。在某种角度上看,这确实是文化精神享受越来越民主化、越来越普及化的一种重要的标志。但是,过度的商业化运作,过度的媚俗甚至低俗,就出现了问题,这值得高度重视。 在这方面,理论认识上也存在许多误区,即把文艺的大众化、民主化、通俗化、多样化,直接和通俗化画等号,这实际上就暗含着一种模糊的假设,即大众的文艺趣味和文化需求,始终是低级的,乃至庸俗的。通俗文艺确实是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的大众的一种需求,但在这种通俗的过程中间,不断地发展和提升自己的文艺欣赏水平,也同样是大众一种真实的文化需求和审美需求。 网友“健康锦囊”:电影《老男孩之猛龙过江》票房超2亿元,出自这部电影的歌曲《小苹果》被广泛传播。作家韩寒首部电影《后会无期》斩获近7亿票房,电影开拍第一天起就制造各类话题。新媒体与影视剧作品宣传已密不可分,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及发展趋势?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博导周星:《老男孩》从最初的微电影状态到获取了新媒体时代受众的欢心,是一部典型的产自于网络、借助于网络传播、投合了网络受众心理的作品,所以绝对不能忽略这个现象,但也存在在网络传播中如何更好地提高其文化含量的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