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正与变:旧体文学的复兴从《中华诗词现代化散论》谈起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光明日报 陈博涵 参加讨论

    蔡世平的新著《中华诗词现代化散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5月出版),融入了他近年来关于诗词创作理论与发展的深入思考。他认为,中华诗词进入新的时代之后,一定会有大起色、大发展,甚至会出现一个新的创作高峰。诚如所论,问题的关键在于新形势下,如何实现旧体文学的现代化对接,如何推动中华旧体文学的复兴?
    作为新世纪出现的有影响力的词人,蔡世平在书中更多地关注中华诗词的现代化问题。他指出,中华诗词正在由复苏走向复兴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今天,中华诗词面临着时代的巨大挑战,但时代也给诗词创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条件和机遇。具体而言,有七个创新条件:语言变化形成了诗词创作的当代语境,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培育了诗词生长的新土壤,诗人身份的变化释放了诗人的创作活力,区域限制的消解扩大了诗词的地理边界,信息化的传播方式推动了诗词创新,文艺形式与理论的多元化为诗词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借鉴资源,人的现代化与当代风貌是诗词创新的根基。总之,他坚信古人只是把诗写好了,却没有把诗写绝了。历史的高度看得见,未来的高度难以预测,谁也不能保证,未来不会出现一个诗词发展的灿烂期。这种自信,正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新的时代思潮、文化土壤业已形成,中华诗词的现代化正借此东风,星火燎原。
    从理论上讲,蔡世平认为,中华诗词的现代转化需要关注“正”与“变”的问题,对此他重新解读了有关学者提出的“求正容变”说。他指出,中华民族追求大雅正声、和谐共存,其文学创作常以雅正为美学原则,格律、风格、人品均要“求正”。从发展的角度而言,诗词的格律、语言、题材、技法都在变,“容变”才是中华诗词生生不息的内在要求。追求“正体”,也是古人经常关注的一个重要理论命题。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第一首便以疏凿手自居,立志正本清源,廓清诗歌正体。元好问细论“正体”,涉及诗歌体貌与体制等多个层面,其关键在于要继承“思无邪”的风雅传统,强调性情的真诚与自然流露。《文心雕龙》作者刘勰指出“童子雕琢,必先雅制”,意即初学者一定要遵循规范,由门径而入,才能登堂入室。这里的“雅制”,既有性情层面的雅正,也有文章体制上的各种要求。有“正体”就有“变体”。承认新变,包容、驾驭变化,才能推动文学的发展。刘勰既讲雅制,又不废新变,主张“执正驭奇”。在崇尚文采、竞逞才华的六朝时代,刘勰积极吸取《楚辞》、纬书有助文章的成分,体现出一种融合不同文体创作经验的文章观念。不同文体间的交融互鉴,在宋代发挥得淋漓尽致,例如以文为诗,以文为词,以诗为词,甚至以文为四六,都是突破文体限制的一种创新模式。在辨别何为“正体”的前提下,适度打破文体间的界限,可以带来文学创作的焕然一新。宋词中所蕴含的口语、俚语化的文风,体现出一种朴素、活泼的美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然而,离开“正体”的求新求变则流于庸俗、荒诞,离开“变体”的固守章法则流于造作、拘谨。这些都不是文学思潮的主流,更不能推动文学的发展。刘勰说,若想骋才于文章之域,需要深入学习古代的文体资源,因为文体名称和写作之理是历代沿袭、恒久不变的“常体”。同时,又要借鉴时代的新声,丰富文章辞采与气力,灵活多变,创作才能长久。
    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语境下,人们逐渐意识到旧体文学的重要性,它不仅是抒情言志的工具,更是日常交往中体现君子风度的不可缺少的人文素养。国家、社会对传统的重视,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许多多新的变化,这些时代新声,必然会刺激旧体文学的复兴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求正容变”,不仅是在为中华诗词“鸣锣开道”,更是中华旧体文学复兴的一种理论指向。
    (作者单位:国务院参事室中国国学研究与交流中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