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写作体现时代感 当前,女性文学研究尤其必须加强的,或许是对始终生活在大陆的当代女作家跨文化写作的探讨,因为正是此类创作构成了尤富时代感的女性文学现象。生活在大陆并不意味着就一定缺少跨文化意识。改革开放以来,不少女作家多次走出去,对域外的人文景观、风土民俗有所观察和体验,更何况她们还可以借由阅读等各种方式拓展空间,形成跨文化思维和创作视野。可以看到,一些女作家在创作中以自己的方式融入跨文化意识,使作品拥有多姿的面貌,也留下了带有时代标记的印痕。 中国是多民族聚居的国家,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多语言、多文字并存的社会。正因为如此,汉语言文学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之间同样存在值得重视的“跨文化”课题。以往,研究界对少数民族文学的性别研究较少关注。近年来,一些学人立足于跨民族文化的视角,探讨生活在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女作家的汉语创作,一定程度上触及了特定地域性别文化背后所蕴含的民族、宗教以及社会文化机制等方面问题及其与汉族文学为主体的国家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取得了可喜的收获。不过,由于目前绝大多数研究者为汉族,在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理解和交流方面存在比较大的障碍,故而影响到对部分少数民族女作家同时采用汉语和本民族语言(如藏语、哈萨克语、景颇语等)进行的跨族别“双语写作”展开深入研究。这恐怕是一个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弥补的遗憾。 推进性别理论本土化建设 在对创作层面的关注之外,国内研究界有关女性主义理论本土化的探索从一开始也内含有“跨文化”质素。在坚持性别平等的前提下,来自西方的女性主义原本有着复杂多样的理论形态,其内涵、边界和生成机制伴随思想与社会的复杂运动而变动,处在不断生长、持续开放的过程中,构成了一个充满自我反思、扬弃和更新的理论场域。在有关中国文学与性别文化的探讨中,如何恰当地融入对本土语境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借鉴国外女性主义批评的有效性和本土的理论建设。 毋庸讳言,在80年代以来的女性文学研究实践中,存在着忽略西方理论的生成背景、体系特征以及实践方面与本土的差异,将某些概念和批评话语生硬地剥离其语境加以套用的现象。也有研究者习惯于提取男/女二元对立的思维框架,简单化地作出判断,无形中抹煞了文学的复杂性。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女性文学研究长热不衰,成果数目增长可观,但在基础性研究和理论建设的切实推进方面,总体状况很难说理想。 近年来,部分青年学者在借鉴国外女性主义批评和性别理论的同时,注重贴近本民族的历史语境,审视和剖析考察对象与社会文化多方面因素之间的互动和牵连,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寻求研究的突破。这方面的成绩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本质主义、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推进了相关问题的探讨,在促进性别批评方法论的思考方面具有建设性意义,同时也体现出“跨文化”不仅有助于我们拓展视野,而且促使我们在阔大的视野中反观自身,切实推进具有本土特色的性别理论的建设。 总之,跨文化视野中性别理论资源的开掘及整合是一个重要课题。毕竟,性别问题不仅具有世界性,而且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和地域性。在国际化、全球化的今天,女性文学领域的跨文化研究理应得到更多的重视,它启发人们的新思维,也挑战实践者的功力,可望促进研究水平的提高。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