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面包屑山》:假装的生活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报 霍 艳 参加讨论

    
    伊丽娜·戈罗霍娃
    
    《面包屑山》中英文版
    我不知《面包屑山》是否算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小说,它更像是作者伊丽娜·戈罗霍娃的回忆录,在中间插了几页关于她生活的真实照片可以佐证这点。这使得我们对作品的真实性不容怀疑,更重要的是它的叙事语调不像当代英美文学凸显在场感,而是充满了一种尖刻、嘲讽的回顾感,例如她在文中写到“1920年,粮食配给又再度紧张起来,饥饿的阴霾笼罩着整个国家,这以后60年的恐怖和不祥已依稀闪现在地平线上”。小说里时常出现时间网络的交错,作者站在现在时的位置,回看1920年母亲生活的年代,但同时又带入接下来60年的阴霾。
    作者的笔触不像一部忠实记录的摄像机,而像是一部显微镜,它放大了这个国家的谎言和将苏联建成乌托邦国度的真实:父子之间的出卖、异性间的检举、对入侵阿富汗的合理化表达、对英美的丑化。这是一个少女在成长中隐约感受到的——在意识形态摇摆中——撕裂的缝隙里露出的真实一角。她从出生就开始接受谎言的灌输,在幼儿园时身边充斥着诸如“把你的汤喝掉,否则,你会死掉的”、“如果不把你的奶喝完,你就会生病”,伊丽娜“几乎就相信她说的是真的了”,但随着她的成长,随着不断渗透进来的文学作品、戏剧、来访的外国人和自身敏锐的洞察力,她逐步拨开迷雾,看清真相。直到最后,她选择离开前苏联。
    “面包屑山”这个意象表面是外祖母对孩子的关爱,而更深的却是一个国家面对饥饿的恐慌感以及掩饰真相时的谎言。在食品供给匮乏的年代,外祖母把面包和方糖碾成碎屑,形成两座小山。无知的孩子被这个谎言唬住,用一个小时一粒一粒把它们放进嘴里;而年长的孩子,通过交换眼神,了解真相。全书选择这个意象作为题目,将家庭内部环境与国家外部灾难并置,两者形成了一个合谋的关系,造成了一种反讽的效果。
    童年时,伊丽娜就懂得在乌托邦世界里生活的惟一法则就是“学会假装”,她把它称为一种“把戏”,“父母工作时候玩,姐姐在学校玩,我们所有人都装着在做着什么事情,而看着我们的人也假装他们在深切地关注着我们,好像不知道我们是在做戏。”才几岁的孩子就开始熟练地运用着生活的法则,偶尔也用“假装”的策略给童年生活增添一点乐趣。可悲的是当面对和自己幸福有关的婚姻选择时,主人公依然在假装,“我知道如何能装得很像,我愿意装出我们是一对恩爱夫妻的样子”。“假装”是小时候就被外祖母灌输了“谁也触摸不到你的内心”的教诲,是一辈子需要练习的生存术。如果说成年以后发现自己童年时所受的教育,无法形成对真实世界有效认知,一切价值观需要重新建立是一场悲剧,那《面包屑山》的悲剧在于主人公从小就隐约感觉到这一切的不对劲儿,随着生活的艰难不断验证着乌托邦世界的虚幻,她缺乏幸福的童年,却也收获了冲破屏障的勇气。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