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侯桂新:文学批评界“空手道”高手不少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侯桂新 参加讨论

    【核心提示】创造或创新是文学批评的核心价值所在,而创造的要义在于批评家要对作品有个人的独到发现。没有新的个人发现,严格说是不必要也没有资格对一个作品评头论足的。
    当下的文学批评最为人诟病的毛病之一是缺乏创造性,而这一毛病产生的重要根源则在于理论意识的缺乏和理论表述的生涩。
    创造或创新是文学批评的核心价值所在,而创造的要义在于批评家要对作品有个人的独到发现。没有新的个人发现,严格说是不必要也没有资格对一个作品评头论足的。以此衡量现在报刊上的批评文章,可以说相当一部分都是欠缺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的学术 “产品”,陈旧的话题、陈旧的思维加上陈旧的表达,这样大量低水平重复的论文充斥市面。在许多作者眼里,一旦脱离文学和现实的关系问题,不再使用诸如现实主义、社会关怀、时代特征、历史记忆和个体命运等大众耳熟能详的批评语汇,便很难找到其他的切入角度来剖析文学作品。例如,韩少功的《日夜书》面世一年多了,这部新作相对于他过往的《马桥词典》、《暗示》等显露出不少新质,但却少有人阐发,在有限的一些评论里,从标题到具体评价,移用来形容他的其他作品也完全适用。熟悉韩少功作品及其研究史的读者,又如何能对这样的文字产生阅读的兴趣?而之所以如此,就在于批评文章的作者缺乏必要的理论眼光和理论素养,无法借助理论的烛照获得新的发现。
    自19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文艺批评队伍的理论水平总体看一直在不断提高,但理论掌握不够扎实的缺点也普遍存在。有的批评者对某一流派的理论略知一二,便自信满满,以为能包打天下,写起文章来“高屋建瓴”,凌空蹈虚,放言空论,经常是洋洋洒洒上万言,却无的放矢,似是而非,言不及义。有人将当下批评的这种怪现状讥为“耍空手道”,遗憾的是学界这样的 “空手道”高手并不少,而且往往能博得外行人的大声喝彩,然而内行一看便知其心态浮躁,脚步虚浮,摇摇欲坠。因此,要加强批评的创造性,当前仍然有必要强调批评者要加强理论学习。
    除了加强理论素养,改善理论表述也是部分批评家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有一些批评家读的理论书不少,但就是无法深入浅出地将其运用于批评实践,他们笔下那些由各种生硬理论和晦涩名词堆砌出来的高谈阔论常将读者拒于千里之外。有的批评家自我感觉良好,沉醉于炫技式的理论操演而无法自拔,把文学批评封闭在学术圈内部,孤芳自赏,批评日益成为一种小众的事业,读者的数量急剧下降。如果说,要让职业批评家都说大白话有点勉为其难,但至少应能让非文学专业的大学生读懂。以此,建立一种平实晓畅的文风也是批评界的当务之急。
    以上所说的理论一般是指西方理论。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对西方理论的深入学习和借鉴运用,最终目的是创造我们自己的理论,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批评家面临的对象是中国文本,对它的最佳解释不一定能依据某种现成的西方理论。同时需要意识到,在理论的大本营欧美地区,自20世纪末以来学者们的理论冲动已大为减弱,理论进入了一个逐渐衰疲的时期。在这样的国际大背景下,批评家更不能再跟着西方学界亦步亦趋,而应更注重真实深刻的生命体验和阅读体验,更多地关注和讨论中国本身的问题,力争在尝试阐释和解决中国问题的过程中,创造中国话语和中国理论。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