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80后的作品单薄 在主体性的构建上存在短板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光明日报 周明全 参加讨论

        原文标题:一片文学森林——80后文学纵观
    网络和各种新技术的发展、普及,使得当下时代的写作,已然从“显性”扩张到“潜在”,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立体化的发展态势。
    过去,文学主要是在体制力量和传统纸媒的推动下,通过发表、评奖等诸多手段,来强化和推介一个作家。而能享受到这种待遇的作家毕竟还是少数,所以文学逐步形成了现今这番模样:由莫言、陈忠实、余华、阎连科、刘震云、贾平凹等“大树”孤独支撑着文学生态,并且已经持续了好几十年的时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悲观地看待当代文学的态势,被这种表面现象的迷惑。但是,我新近的判断是,当今不是文学衰落了,更不是耸人听闻的文学已死,而是文学在写作和传播上呈现出更为广阔和深邃的空间。在70后,特别是80后这一批年轻作家的写作中,尽管还看不到文学的“大树”,但却形成了一片茂密的文学森林。进一步说,对于80后文学,不是有没有、好不好的问题,而是看没看到的问题。80后作家通过网络,参与了当代文学的建构。可以说网络改变了当代文学写作的大气候。
    写作目的发生变迁
    80后生于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时期,成长于社会高速发展的20世纪90年代。无论生活环境还是接受的教育,都比上几代人便利,这使得80后在价值观、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上都与前几代人形成差异。虽然物质生活优越了,但80后在成年时依然遭遇时代困境。青春的迷茫和躁动,一度困扰着80后。他们有无处宣泄的情绪,于是提起笔,开始抒写青春的苦闷和快乐。写作对于他们而言是自发性,是心性排解的需要。
    所以说,80后的写作,更自我,更个性化,甚至更放纵。他们为个人写作,为生命本身写作,是生命抒发的需求。这样的写作,和生命是粘血带肉式的关系,彼此联系紧密,贴得很近。
    起初,80后大多是没有目的的写作。比如,80后诗人、评论家杨庆祥说过:“诗歌我会觉得它更是一个私人化的东西,好像就是我的一个后花园,我通常会把自己最隐秘的情感通过那种方式来表达。”但随便翻看上几代作家的创作谈、回忆录之类的文字,就不难发现他们写作的目的性是极强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作家就不用说了,国难当头,理应如此。五六十年代的作家,也无一不受到时代的牵连,不自觉地扮演着现实所需要的写作角色。阎连科经常谈到家乡的贫困和自己从小经受的苦难。他说:“就是为了吃饱肚子,为了实现一个人有一天可以独自吃一盘炒鸡蛋的梦想,才决定开始写作。”莫言写作的初衷也是为“一天三顿都能吃到饺子”。80后作家王威廉则认为,将写作作为谋生的手段不但风险重重,而且效率低下。可以预见的是,如今的80后文学,将在这种没有强制目标的干预下发展生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