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化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杨洪承 参加讨论

    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化问题并不是一个新命题,长期以来,在当代作家作品的经典化定位和当代文学史研究这两个层面上,“文学经典化”一直是批评家热论的话题。该命题本身具有丰富而复杂的内涵与外延,又在历史与文学之间有着交叉和融合,因此可以常说常新。
    首先,在历史长河的发展变化中,“文学经典化”既是一个自然前行的历史过程,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存空间,不必有意为之地限定单一的标准尺度,或没有边界地扩大范围。从严格意义上讲,“文学经典化”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经典文学作品”的延伸。
    那么,什么是衡量文学作品的“经典性”标准,抑或“经典”的内涵与外延又是什么?在传统的认识中,文学作品具有长时段被广泛阅读的历史性、价值意义的思想性及独特审美特质的艺术性,这三者是建构“文学经典”必备的要素。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沈从文的《边城》,以及张炜的《九月寓言》、陈忠实的《白鹿原》等,这些在文学史中都是非常经典的作家作品。《子夜》典型人物的塑造有高屋建瓴的独特贡献,但在人物塑造方面也存在局限;《九月寓言》《白鹿原》等作品叙事的历史真实与文学想象,不同读者有不同的阐释。上述“经典性”的三个要素都或多或少在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表露出不足,也都会在现当代文学研究过程中不断被重新阐释。因此,“文学经典化”的讨论一定是有着特定时间和空间的语境的,泛泛空谈或单从某一角度立论都会歧途难返。
    美国汉学家桑禀华的《中国文学》(牛津大学出版社 “牛津通识读本”丛书之一种,江苏译林出版社2016年版)大概是最短的中国文学史。三千多年文学长河,六万余字清晰鸟瞰。全书五章章名的设计,就自觉体现了这种普遍与具体的结合:“基础:伦理、寓言和鱼”、“诗和诗学:山水、典故和酒”、“文言叙事:史书、笔记和志怪小说”、“白话戏剧和小说:园林、草寇和梦”、“现代文学:创伤、运动和车站”。这些标题以冒号为界,前面是普遍的主题,后面则是具体例子,从中国文学各种体裁中精心提取灵动的意象来提纲挈领,以强化直观印记,拓展回味空间。这样的文学史撰写方法给我们的启示有二:一是“文学经典化”越是在一个长的历史时段中越能够呈现出“经典”的韵味和本色,也使得主观性的文学更具有了客观性的依据。二是“文学经典化”的内涵,不仅仅是审美诗性的独特文学精神和形式之创造,而且在历史发展演变中包孕了一种或多种文化元素,并且构成了跨域时空不断传承与延续的文化现象。优秀的“文学经典”应该是诗意的文化结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