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追“梦”路上的心灵交响——2013年散文随笔创作的主旋律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光明日报》2014年01月2 古耜 参加讨论

    2013年,中国文坛的散文随笔创作依旧乱花迷眼,万象辐辏。回望这异彩纷呈的散文现场,有一种景观格外抢眼。这就是:一大批作家呼应着实现中国梦这一时代强音,将精神触须与艺术目光,更多地聚焦于历经沧桑的中华大地,自觉围绕国家改革与发展、民族振兴与进步、人民幸福与安康的基本主题,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多维空间展开真诚的言说与真实的讲述。于是,追“梦”路上的心灵交响,承载着铿锵有力的时代足音,构成了年度散文随笔创作的主旋律,同时也铺就了进入散文随笔创作现场的重要路径。
    为新世纪中国把脉
    实现以民族复兴为旨归的中国梦,是历史赋予国人的神圣使命。要让这一使命化为可以直观的现实,需要奋进路上的中华儿女,立足当下,再度出发。这时,摆在作家、学者面前一项无法回避的任务,便是在把握国际环境与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深入观察、辩证分析今日中国的历史选择、时代境遇及其社会现象,通过厘清其中的是非成败、利弊得失,帮助国人确立正确的观念与认识,从而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遵循这样的逻辑,2013年的散文随笔创作,出现了以往并不多见的景象:若干学者或学者型作家,推出了一批直接为新世纪中国把脉的随笔作品,展开了以思想解放为底色、直面社会热点或重大问题的知性言说。
    譬如,王蒙的《文化梦的高度》,由中国梦说到文化梦。他指出,衡量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来就是“看高不看低”。因此,以中国梦为旗帜的文化建设,应当重在推出高端的文化人才与经典的文艺成果,重在培育与中国文化相匹配的高雅的国民精神气质。这对于文化领域迄今每见的过度市场化、娱乐化、快餐化的现象,是一种强力矫正与反拨。
    张颐武的《2020年给朋友的一封信》,通过虚拟的通信方式,预支了自己八年之后的一次发言。而之所以要做这样的预支,则是因为作者坚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社会和国情会越来越好,中国式的发展道路和前进方向会越来越深入人心,越来越获得各方的认同。
    成熟的历史意识
    去年的思想随笔创作,体现了对中国热点和重大问题的高度关注,同时又保持了开阔的视野。张炜的《谈简朴生活》,一边清理观念的误区,一边强调行动的意义,由此传递出健康而睿智的人文立场。莫砺锋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诗意生存》,解析了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等六位诗人的生命旅程与生存方式,发掘出中国民族一向崇尚的诗性精神,进而呼唤这种精神的当代赓续与现世承传。
    而在这丰富的思想盛宴中,有两个话题值得格外留意。一是,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引发知识界的热议。围绕该书谈到的革命与专权等问题,朱正琳的《改革的风险与化解》、宣晓伟的《都是中央集权制的错?》、张千帆的《重读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等文章,都努力还原法国大革命的历史现场,披露了敏锐而深刻的识见,从而为今天的读者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二是,因恰逢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一些作家泚笔为文,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再度回望这位中国革命的伟人。其中梁衡的《文章大家毛泽东》、唐双宁的《毛泽东的气质》、徐国琦的《“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等,不仅视角新颖,材料翔实,而且观点独到,论述公允,其意脉深远而又质朴无华的叙事,体现出成熟的历史意识。显然,这些作品有效地丰富了实现中国梦的精神资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