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以思想介入现场——评孟繁华《文学革命终结之后——新世纪文学论稿》(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作家网 李国平 高春民 参加讨论

    新世纪以来,社会变化日新月异,新的问题也如影随形。当代文学因此充满了不确定因素。不确定性也意味着某种不安全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性才使文学创作充满了魅力,而文学工作者的使命就是表现这种不确定性。正如作者所言:“不确定性是我们从事当代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宿命。”如此,当下性和不确定性构成了新世纪文学“复杂性”的双核。论著中有两篇论文旨在论述“不确定性”,一是《在不确定性中的坚持与寻找——2010年长篇小说现场片段》,二是《不确定性中的苍茫叩问——评曹征路的长篇小说〈问苍茫〉》。足见“不确定性”的重要意义。文学是个人化的事业,是一种个性化的创作,对于同一个事物、同一种现象,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见解;同样,同一部作品对于不同的接受者也是一样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孟繁华是“新世纪文学”概念的主倡者,也是底层叙事的引导者和建构者。他提出了“新人民性”和“新人民性文学”的概念,这是本书的又一亮点,对当下文学理论的发展和丰富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孟繁华的“新人民性”与起源于19世纪20年代俄国的“人民性”概念,它是指文学不仅应该表达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表达他们的思想、情感和愿望,同时也要真实地表达或反映底层人民的存在问题。在揭示底层生活真相的同时,也要展开理性的社会批判。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和民主,是“新人民性”的最高正义。在实现社会批判的同时,也要无情地批判底层民众的“民族劣根性”和道德上的“底层的陷落”。因此可知,“新人民性”既不同于民族性,亦异于意识形态意义上的人民性,是一个与现代启蒙主义思潮有关的概念。这一概念也是新世纪底层叙事所要表现与阐释的重要目标。
    论著中关于底层叙事的评论占据了较大篇幅。底层叙事是新乡土文学与都市文学的重要内容,新乡土文学侧重表现底层人民的外部苦难,都市文学更多揭示底层人民的精神苦难与身份焦虑。刘庆邦的《到城里去》、熊正良的《我们卑微的灵魂》、温亚军的《落果》、马秋芬的《北方船》、吴君的《菊花香》等都是较好的底层叙事作品。底层书写是关于底层人民的叙事,是“新人民性”所要阐释的内容。一味地展示苦难、述说悲情,就陷入了底层叙事的庸俗的窠臼,忽视了底层叙事的文学性和终极关怀。孟繁华敏锐地洞察到了底层叙事的问题,以强烈的社会问题意识,将底层人民精神缺失的生存状态和文学对此表现的无力纳入到现代性之中进行剖析,以社会批判与道德关怀的视角关注着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对挤压底层人民生活与精神空间的现代性进行着反思与超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