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当代文学批评为何缺乏深刻性与有效性?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郝日虹 参加讨论

    (原文标题:文学批评为何难以深入)
    【核心提示】文学批评需要与时俱进,通过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让非文学的理论及方法为文学批评所用,拓宽文学及文学批评多样性探索的路径。
    由于受到商业化写作、新媒体兴起以及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人们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评价莫衷一是。与之相辅相成的文学批评也遭遇话语危机。为何当代文学批评在文学阐释方面缺乏深刻性与有效性?要使文学批评“重树”其应有的功能及地位,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本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相关学者。
    两套批评话语系统的“错位”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洪治纲教授告诉记者,当前的文学批评存在一种“个体灿烂,整体黯淡”的奇怪现象。当批评家们谈到某位作家或某部作品时,往往会出现较高的评价,譬如频繁使用“杰出的”、“里程碑式的”、“史诗式的”之类修辞词语,似乎中国当代文坛正呈现群雄并逐、力作迭出的繁华景象。而当他们谈及整个当代文学创作态势时,则立即“启动”另一套话语系统,哀叹当代作家思想普遍平庸、生活资源普遍匮乏、原创能力较薄弱、精品力作缺乏等。这两套批评话语系统都有各自的理论分析和逻辑建构,但是将其搁置在一起,就会产生一种无所适从的感受。
    除了批评话语系统的“错位”之外,由于商业化因素的“渗透”,功利主义也从本质上扭曲了文学批评,使其难以公正地、独立地生存和发展。“作家认为批评家被工具化,完全与文学疏离;读者则认为批评家是商业宣传者,脱离了‘批评’的本位。”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贺仲明教授解释说。     
    不应回避解答真问题
    随着交叉学科的兴起,文学批评开始逐步借鉴其他学科成果,继而产生了多种式样的文学批评。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岩泉表示,文学批评需要与时俱进,通过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让非文学的理论及方法为文学批评所用,拓宽文学及文学批评多样性探索的路径。
    洪治纲认为,真正的文学批评并不反对交叉学科理论的运用。因为文学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历史等。因此,对文学作品的阐释和批评,确实可以广泛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生态学等各种学科理论。
    受访学者强调,构建文学批评新理论不应回避解答真问题,否则很难出现真知灼见的评判。
    张岩泉进一步阐释,构建新的文学批评式样,无论是术语的斟酌、结构的推敲,还是方法的选择、观点的证明等,都应紧紧围绕真问题进行,而有价值的真问题则来自批评家与文学及文学表现世界的深层对话。     
    挣脱评价机制的“理论化镣铐”
    尽管文学批评的评价机制始终强调批评的科学性和公正性,然而,理论建构这一评判标准却成为检视文学批评是否“入流”的关键所在。
    采访期间,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者表示,文学批评固然需要理论支撑,但是以此作为主要评价标准则有失偏颇。实际情况却是,如果一位批评家缺乏“理论谱系”的建构,通常会在学术评价上被轻视,甚至被忽略。譬如,纵览当下各种学术奖项的评比结果,就可以发现,当代文学批评的优秀文章几乎极少能够进入获奖之列,大家更看重的是那些具有系统性、完整性的理论专著。
    这种评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折损了文学批评的本质,使其实践的有效性和理论的建构性处于倒置状态。如此一来,文学批评界缺乏深刻洞见的作品也就不足为奇了。
    另有学者认为,如今,已经功利化的评价体制多追求可观的量化指标。至于文学批评是不是失位、是不是贴近文学创作的实际,基本不在考虑范围之内;至于是否有作家去看,亦无关紧要。这种评价机制制约下的文学批评,很难真正进行建设性思考,也难以具有真正的公信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