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综述 >

徐坤:从22个夜晚到两周半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新京报 本报记者术术 参加讨论

    彼此纠缠的只有爱
    新京报:这部小说叫《爱你两周半》,你的上一部小说叫《春天的22个夜晚》,这两部小说又都是描写男女感情的,这两个题目似乎寓意着爱情越来越短。为什么这两年一直着笔这个题材?这个题目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徐坤: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宏大叙事消解,人们把目光更多投注到自我生存状态和感情状态上。原先人们喜欢说“爱与死是文学永恒的母题”,和平年代,死的机会少了,剩下能够使人与人彼此纠缠的只有爱。由爱化生出许多衍生物,譬如恨,譬如怨。
    起这个题目的意思,原先想把小说写成完全遵从古典“三一律”原则的戏剧样式,让所有的故事展开在一段固定的时间内,人物全部出场,矛盾完全展开,最后的结局就是矛盾得到解决。
    爱情的长短似乎不能用自然性的时间来计算。真爱也可以是一日千年嘛!为什么选择了“两周半”而不是三周四周,是因小说以非典为背景。而非典的隔离期恰是两周。
    刻画人物“刀刀见血”
    新京报:我觉得你这部小说刻画人物保持了原来犀利的风格,特别是刻画男人刀刀见血。《春天的22个夜晚》中似乎对男女感情还有一些温暖的回忆,但《爱你两周半》中温暖的回忆也被省略了,剩下的是肉体交换、肮脏的现实,是不是我们应该让它温暖一点,哪怕违背了我们曾经看到的一些现实?
    徐坤:我一直都对刻画男人保持着“刀刀见血”的写作态度,像评论家李洁非讲的,尤其对中年男人实施“凌迟”。《两周半》里,两性关系中,娱乐或者叫欢娱的成分多些,贞洁观念少,时代特点使然。爱情、婚姻、贞操观都在变,首先要尊重生活的真实。但并不肮脏。像顾跃进,其实写的全是他的自尊,从一开篇他干完事后不肯留在女人床上睡觉,一切都缘于他的自尊,是怕自己打呼噜的缺点暴露在别人面前。他的可爱率性的一面,被人们忽略了。其实我写的几个人,都是表现现代人肉体恣肆、情感却漂泊无依的灵与肉分裂状态。
    新京报:小说中于珊珊这个人物,先是一个功利的小女人,后来转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很多评论家认为这种转变缺乏一个线性的过程,你怎么看待这个观点?你使用让于珊珊“升华”这个结尾的目的是什么?
    徐坤:其实有些事情不需要完整的心理流程,只需把日常生活突然间打碎,人就会换成完全另外模样的人。比方说,一个人如果突然遭遇了下岗、癌症、离婚……等等总之是关乎生死的考验和折磨,他整个的人生状态和走向就可能全都变了。于珊珊就是这样,无意中经历了生死考验,顿悟了人生道理,才明白“活着”多么不容易。
    离开小众走近大众
    新京报:从语言犀利、风格老辣的《白话》、《先锋》以及《女娲》这些早期作品,我觉得你的作品是一个逐渐放弃先锋走向现实主义的过程,这是个人写作趣味的变化,还是对读者接受力的一种妥协?
    徐坤:是一种写作技术上的调整。以前的取材和写法,考虑自己内心感受的成分多,考虑读者接受能力的因素少,因而是“小众”的,受众层面都比较小,每本书的销量多半在一两万册。后期的写作,逐渐在扩大视域,从题材到写法,将读者先期考虑在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