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在索桥上摇摆的女性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新京报 书评人黄昱宁 参加讨论

    前年在怀孕时信手写了一篇三千来字的随笔《孕事琐记》,投给一份大报的副刊,没通过第三审,据说原因是“题材过于琐碎”;去年生完孩子以后第一次“复出”聚餐,席间不断看表,招致朋友半真半假的讥讽:“你呀,终于也开始婆婆妈妈了”;更有个抱定了独身的朋友,当初听说我将为人母时就一迭连声 地哀我不幸怒我不争———犹记得她满面愁容的样子,目光仿佛已经越过了我的脸望到了我身后的无边苦海,在那里,本该风花雪月的生活被尿布奶瓶占去了所有空间。
    “你的个人自由就此画上了句号。”她凝重地宣告。
    想起她的话来,我就禁不住心慌,少不得要从床头的育儿书里寻求点精神慰藉。我不知道为什么从怀孕到生产的过程在书本里的描述总是那样千篇一律:要么是硬邦邦的术语图表———胎位、羊水、宫缩,要么是慷慨激昂、大而无当的华辞丽章———伟大、母爱、牺牲。当我在半夜里被莫名的恐惧惊醒,想象着自己在若干个礼拜以后就要正式完成贾宝玉念叨的“从明珠到鱼眼”的蜕变时,科学救不了我,文学也救不了我。
    那么,如果是科学加上文学呢?我在女儿十五个月大的时候,才拿到了这样一本迟到的书《十月怀胎———一个生态学家成为母亲的历程》,读到第104页时眼前的物象迷蒙成一片:“妊娠就像走过一座木板铁索桥。在我背后,在这一边的河岸上,是一族未作母亲的妇女。她们喝葡萄酒、通宵达旦、不按顿就餐、换异性朋友、学习梵文、为五年期的热带雨林研究项目写资助申请。在我前面,河的对岸,则是母亲一族。她们会面迟来,聚会早走,头发蓬松,说起孩子的护养和喂食滔滔不绝,打电话没说上几句,就‘没时间和你多说了,再见’。我身后的一岸是我熟悉的地盘;而前方的一岸,完全是未知领域。但我两头无着,在索桥上摇摆。”
    写下这些文字的桑德拉。斯坦格雷伯博士身兼多重角色:生态学家,科普作家,诗人,环保主义者;幼年被人领养,二十岁罹患癌症,三十八岁生下女儿———女儿名叫费思(Faith),所以原书语带双关的英文标题Hav鄄ingFaith,既可以解释为“孕育费思”,也能够理解成“树立信心”。
    这确实是一本帮你树立信心的书。但不是那种空泛的、闭起眼睛伸头一刀缩头一刀的信心。作者把自己三等分,三分之一以科学家的态度旁观着,将子宫内的小天地置之于地球生态环境的大背景条分缕析;三分之一以文学家的灵性感悟着,在她笔下,我不时读到足以令每一个写作者嫉妒的句子,比如“分娩是一系列生化变化的雪崩式反应———一个过程击发另一个过程———但没有人知道是什么东西坐在山巅,推动了引起雪崩的第一块石头”;还有三分之一,是一个纯粹的母亲,一个在那时而觉得漫长时而觉得短暂的十个月里经历了每一个细节的母亲。
    这些细节包括:通过试纸变化确定怀孕时喜忧参半的瞬间;孕吐时那种奇特的“回归童年”的感觉;等待胎动来临时的孤立无援;分娩前的一波三折惊心动魄……只有做了母亲的人,才能够真正体会,这一切都意味着什么———但反过来说,并不是每一个做母亲的人,都有勇气和能力把这样“琐碎”的过程记述得如此高度精确又不失美感。
    至少,我不能。
    我同样不能像桑德拉那样在女儿刚满七周的时候就抱着她盛装出席宴会,并在重要人士讲话时神不知鬼不觉地喂奶;或者端起一罐自己的乳汁跑到联合国代表的会议厅让代表们传看,借这个小“花招”作她的环保主义大文章———无论如何,这样的举动,足以向所有避“婆婆妈妈”惟恐不及的人,吹一声脆亮的口哨,打一个轻巧的响指。她不是刻意标榜女权哗众取宠,只是说一个既重视天伦之乐又不忘社会责任的母亲该说的话,做她该做的事。
    行文至此,除了引述书中的段落,我不知道还能拿什么向如此可爱的母亲,向那段我们都曾在索桥上摸黑走过的岁月致敬———我想,假如当时我能读到这本书,我彼时的心情也许能更敞亮,步履也许能更轻捷:“……我有一种新的意识:”我要有孩子了。‘在妊娠期前七个月,重点是在句子的主语,我要有孩子了!
    参加分娩学习班时,我的重点移到动词上:我要有孩子了!预产期前二周,句子的宾语突然明确地出现:我要有孩子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