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研究,一直是热门课题,研究者多,然而贩卖旧材料、人云亦云者亦多。最近读到卞孝萱先生所著《郑板桥丛考》,不由眼前一亮。 卞孝萱先生是我国文史研究界著名学者,在六朝、唐代文史、中国史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郑板桥研究,是其最重要的学术成果之一,他也是该领域权威。 卞先生 自20世纪60年代起即致力于郑板桥的研究,40多年来,卞孝萱先生对郑板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郑板桥作品的研究,二是对郑板桥家世、生平和交游的研究。在这两方面的研究中,充分展示了卞孝萱先生点面结合、文史结合的一贯的治学方法。 ![]() 文史结合是卞先生显著的治学特色,如《〈诗钞〉与〈清实录〉互证》一文,《清实录》中虽未提到郑板桥之名,但其中蕴藏着可以与他的生平、诗歌和艺术活动互证的第一手资料,卞先生由此入手用“文史互证”的方法,考证出一系列问题。对郑板桥生平的研究,限于文献的不足,常常不能深入。卞孝萱先生发掘、引用了大量资料,如王国栋《竹楼诗钞》(《秋吟阁诗》)被清廷禁毁,世所罕见,除卞先生外,是他人从未运用的;又如2001年先生亲赴板桥故乡,仔细阅读了《昭阳郑氏谱》,采用了家谱与史书、地方志、板桥诗文书画互相印证、比较的研究方法,使郑板桥家世的研究得到拓展。 《郑板桥丛考》对郑板桥的诗文、书画、印章、家世、生平、交游、思想等资料进行了详细整理,并通过钩沉辑佚、正误校勘、考证辨伪,获得了大量郑板桥的新材料,解决了郑板桥研究中的许多前人未解之谜,求得历史的“真事实”。清初学者顾炎武有感于当时人贩卖旧材料,而在《日知录》自序中说:“尝谓今人纂辑之书,正如今人之铸钱,古人采铜于山,今人则买旧钱,名之曰废铜,以充铸而已,所铸之钱,既已粗恶,而又将古人传世之宝,春挫碎散,不存于后,岂不人策之乎?”卞先生也有感于时人对板桥研究多蹈袭旧文,如顾氏所称“充铸”之“废铜”,将其关于板桥研究的“采山之铜”,汇成《郑板桥丛考》一册,作为其四十余年郑板桥研究之总结,或正合亭林先生著书之旨。 《郑板桥丛考》 卞孝萱 著辽海出版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