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综述 >

理论为什么不是花色或橙黄色的?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新京报 newdu 参加讨论

    在现今的文化环境中,谈论常识是一件严肃的事情。这里,严肃有两个非常突出的含义:一,它包含了一种对历史的觉醒;二,它意味着一种艰难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假定它担负有启蒙的义务,要向公共领域普及常识。
    但是,如何谈论常识仍然是一个问题,至少,它不是一个由常识能决定的事情 。有时,我不禁感慨,要是谈论常识能完全由常识来做主就好了。最为蹊跷的是,近几年,在诗歌界也开始流行一个趋势:由诗人出面来谈论常识。听上去,不仅振振有辞,而且口口声声。
    说实话,我非常欣赏其中显示出来的“胆量”,这种“胆量”虽然距“胆识”相差甚远;但这毕竟炫示出了一种姿态:说明当代诗人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越来越滑向私人领域,他们也非常关注文化领域的公共问题。这些姿态暗示,由诗人来谈论常识正在变成一件文学时尚。
    姿态一旦时尚化,偶尔就会有特别的滑稽冒出来。比如,由这些诗人来谈论理论或知识时,他们往往会说,理论是灰色的,或知识是灰色的。为什么不是花色或橙黄色的呢?因为这是常识。换句话说,对这些诗人来说,在面对知识时,他们所知道的常识就是理论是灰色的。如果你死脑筋,追问个中原委,他们会躲躲闪闪地说,歌德好像这么说过。另一个与此相关的常识可能显得有点隐秘,有点鬼祟,就是灰色是和不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的。这大约又是不容置辩的———所谓常识。谈论常识经常被对常识的无知所害———这也可算一个常识,尽管永远都不会成为共识。
    谈论常识而实际上对常识所知不多,这样的情形其实并不可怕。有时,甚至还可以为所谓“理论的灰色”添抹一点可爱的滑稽的东西。但是,借着诗人的面目,用常识来给历史号脉,就多少有点哗众取宠了。
    比如,前一阵子,有位诗人声言:革命最害怕的敌人就是常识;知识分子上世纪50年代以来,背叛的就是常识。这大约涉及到对当代中国历史的反思,也牵涉到对知识分子的历史作用和文化身份的反省。有时,我真的希望问题是如此简单,一经反思就能把握到事情的真髓。但是,这只是关于“革命”或“历史”的闲话。也许,出于这样或那样的立场,一个诗人可以曲解或抹杀“革命”,甚至可以侮辱它———就比如用臆想的方式说它“最害怕的敌人是常识”。不过,低估革命,就是一件可耻的事情了。永远都不要低估革命的历史智慧。
    用常识来诊断当代诗歌的历史,也属于此类文学时尚的一个更富于戏剧性的行径。比如,在谈到当代诗歌的危机和问题时,宣称当代诗歌最大的问题就是背叛常识,陷入了乌托邦的泥潭。这种宣称多少带点自以为找到了真理的口吻。背叛常识,是中国当代诗歌的主要问题吗?不背叛常识,中国当代诗歌就会走上金光大道吗?假如这仅仅是如何看待当代中国诗歌的历史及其走向的问题,也还不失为一种故作惊人之语。但假如这涉及到在真理的意义上对诗歌本身的认识,就颇值得辨析了。一个诗人可以说,对他而言(由于种种局限,或缺陷),大地是他的诗歌的常识。但是,当僭越个人的范围,悄悄蹭溜到代言人的位置,妄言大地是诗歌的常识,是诗歌必须遵守的圭臬,是医治诗歌的创伤的灵丹妙药,这样的说辞恐怕就有点装神弄鬼了。
    何谓诗歌?诗歌就是它没有常识。再进一步地,何谓中国新诗?它的立场也是如此,它没有常识。我知道大地是深厚的,丰富的。正因为如此,它才不是诗歌的常识。近两百年来,许许多多的现代事物都以常识为基础巩固它们在历史中的事业,不仅如此,还常常想逼迫诗歌接受它们推荐的常识。在我们的时代,由于历史的沉痛,诗歌也被逼迫着向所谓常识靠拢。这些逼迫使用的经典步骤有:贬低浪漫主义,贬低乌托邦,用似是而非的反崇高来对抗被误读的崇高(这难道是新版的大战风车?),用日常经验来诋毁想像力的作用……
    诗歌没有常识,只有关于它自身的一些基本事实。比如,诗歌不是用常识来工作的,诗歌用想像力来工作。更进一步地,也不妨说,诗歌用对语言的想象来工作。
    其实,在诗歌领域,人们讲到常识时往往并不像他们自以为的是谈论诗的常识,比如,于坚以为他自己是谈论诗的常识,其实呢,只是在谈论诗与常识的关系。没有人有资格在我们的时代谈论什么诗的常识。而如果角度严格限定在诗与常识的关系上,没准倒能谈出点什么新东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