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小约翰”在中国的奇妙之旅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华读书报 舒晋瑜 参加讨论

    一部完成于1887年的荷兰经典著作《小约翰》(LittleJohannes),穿越一百多年的历史,自鲁迅的中译本之后,又推出了新译本。《小约翰》是本什么书?值得鲁迅难以忘怀?又引得今人为之叫好?
    大概与小约翰开始于奇妙的幻游而最终走向那“大而黑暗的都市,即人性和他们的悲痛之所在的艰难的路”一样,《小约翰》的作者弗雷德里克·凡·伊登本人也是探索者,经历过一段由理想和浪漫回归现实的路。他曾建立一个财产公有、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公社,并根据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命名为“瓦尔登”。这种乌托邦实验的结果必然失败,这使他更清楚地看穿个人和人类前行途中那些很诱惑的迷彩。
    “它反对物质主义,崇尚灵性。这是一部超越时代的作品,想象力飞扬,诗意无限,在奇幻的叙事中,描述了年轻人的甜蜜和忧思。这是最重要的荷兰文学作品之一。”与伊登同时代的荷兰作家汉斯称《小约翰》是“最美丽的荷兰童话”。同时代的荷兰作家波勒·兑·蒙德说,伊登的作品,“在我们现今的文学书籍里,属于最美的。它宛如幽静而洁白的花朵,无声地呼吸着。这美丽的韵文将永存”。鲁迅则称《小约翰》是“无韵的诗,成人的童话”。
    时光追溯到110年前。1906年,鲁迅与《小约翰》相遇,一见之下即爱不释手。那时他在东京留学,从一本《文学的反响》杂志中看到了《小约翰》的第五章,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他非常想得到一个完整的版本,连续跑了几家书店都没有寻到,只好托书店到德国订购,三个月之后才拿到《小约翰》。21年后,鲁迅翻译的《小约翰》与中国读者见面。
    鲁迅说:“因为作者的博识和敏感,或者竟已超过了一般成人的童话了……我也不愿意别人劝我去吃他所爱吃的东西,然而我所爱吃的,却往往不自觉地劝人吃。看的东西也一样,《小约翰》即是其一,是自己爱看,又愿意别人也看的书。”可见鲁迅对它的喜爱。
    1927年,刘半农受瑞典汉学界之托,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刘半农托台静农征询鲁迅意见,鲁迅婉言谢绝了,回信说:“静农兄:请你转致半农先生,我感谢他的好意,为我,为中国。但我很抱歉,我不愿意如此。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们得不到。你看我译的那本《小约翰》,我哪里做得出来,然而这作者就没有得到。”(鲁迅1927年9月25日致台静农信)
    也许鲁迅是以此为托词,但可见他对《小约翰》的感情之深。鲁迅翻译的《小约翰》,译文是文白转换时期诞生不久的白话文,加之他一直坚持直译,留下了许多令当下读者难以理解或很不习惯的句子。这大概是今天景文重译《小约翰》的直接原因。
    一般的译文出版,是先有出版策划再找翻译。《小约翰》则是自主翻译,后被策划出版的。《小约翰》最新中译本的译者景文说,重译完全出于自娱自乐的想法,纯粹是因为喜欢,因为想和大家分享。
    2011年,景文偶然间翻阅鲁迅先生的译文集,一篇《小约翰》让她惊喜万分——看遍鲁迅锋利的匕首文,没想到他的译文集里竟然有这样温暖细腻的童话。一个叫小约翰的孩子,与小精灵为伴,在奇幻的大自然中漫游。他听花儿说话,和萤火虫谈心,和鸽子并排飞过天空,并一心寻找那本“解答人生所有疑问的大书”,最终怀着对人类的爱回归现实生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