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贾逵教书何以“积粟盈仓”?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北京晚报 赵柒斤 参加讨论

    也许出于某种微妙心理,同事们谈及时下最保险的致富职业时,往往众口一词:城里的中小学老师。看到小区里几十个孩子整个暑假都忙着上各种“兴趣班”“补习班”才恍然大悟,原来老师们是不会利用暑期免费为孩子“打工”的。由此也想到了历史上凭教书“积粟盈仓”的贾逵。
    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人贾逵,是西汉名儒贾谊的后代,东汉著名的经学家、天文学家。他一生著作等身,所撰经传义诂及论难百余万言,又作诗、颂、书、连珠、酒令凡九篇,“学者宗之”,被后世称为“通儒”。出自晋人王嘉《拾遗记》卷六的“贾逵勤学”已入选课本,早成孩子们读书学习的励志榜样,不再赘言。
    贾逵另一件青史留名的事就是“舌耕”。《拾遗记》卷六接着说,贾逵家所在的巷子里,每当人们看到他刻苦好学,都称他“振古无伦”。后来许多人都慕名前来向他求教,有的甚至不以万里为远,“或襁负子孙,舍于门侧”(即背着孩子在他家附近租房住下,以便求教于他)。无论贫富贵贱,贾逵一视同仁地亲口教授他们经书。学生给他一些粮食作为学费,积累起来都装满了粮仓。“贾逵非力耕所得,诵经舌倦,世所谓舌耕也。”由此“舌耕”成为教书先生的代名词,也被社会公认是一种清白而崇高的职业。
    贾逵教书“积粟盈仓”,不仅没被吐槽、拍砖,相反还获大量点赞。为什么?也许出自东晋袁宏《后汉纪·灵帝纪》的成语“经师易遇,人师难遭”可解释得清楚。此成语的意思很好理解,就是单纯传授知识的老师容易遇到,真正为人师表的老师却很难遇到。学生之所以发自内心孝敬贾逵,除他外在的学识渊博、平易近人和因人施教的科学方法,更重要的是他内在的德性。《后汉书·贾逵传》谓:“性恺悌,多智思,俶傥有大节。”意思说,贾逵性格豁达,平易近人,非常聪明,善于思考,年轻时就与众不同。永平年间(公元58至75年),因解答汉明帝“集宫殿官府神雀冠羽有五采色”之疑,获皇帝赏识,拜为郎,与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汉书》的作者班固一道为官,留在皇帝身边备咨询。贾逵虽多次给皇帝讲解《古文尚书》与经传《尔雅》诂训相应,身为“帝师”且很受信任,但他从不利用工作之便对“一把手”施加影响,更不阿谀奉承,所以官做得不大。永元十三年(公元101年),72岁的贾逵病逝。身在官场,贾逵虽不大注意小节,却能圆融和熙,或许这就是其精神底蕴。
    这种精神底蕴嫁接到教书育人方面便是“师德”。而“师德”是教师应有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是青少年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之一。不难理解,贾逵也利用业余时间办班教学,也同样收学费,可学生及家长为什么都心甘情愿花钱去上课?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是“人师”,贾逵教书不存在“学校不讲家里讲,课堂不教课后开小灶”的问题,现在的家长们花钱逼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补习班”,有几人心甘情愿?除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从众心理,就是怕有涉及考试的内容在学校没学透。所以,现在城里中小学老师“积粟盈仓”,也是学生家长迫于无奈的选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