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书目学意义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图书与情报》 2010年1期 黄金荣 参加讨论

    摘要:鲁迅既是一位文学家和思想家,也是一位学风严谨和成果卓著的学者。他的学术活动主要集中在具有中国学术传统特色的古典文献学领域,内容包括小说文献的辑佚、考证、校雠和整理,并利用这些文献建立内容翔实、体系完整的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中国小说史略》既是中国小说的发展史,也是一部考辨中国小说文献源流的学术专著,对了解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历史成就,指导古典小说文献的书目工作和文献资源建设都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古典小说 目录学
    1 引言
    关于鲁迅,最简洁的评价莫过于“伟大的文学家”和“伟大的思想家”,与这两个称呼相对应的内容是他的小说与杂文。作为学者的鲁迅,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则显得相对陌生,但他在学术研究中取得的成就无论在当时还是今天,以至更远的将来,都有着与他在思想和文学领域相同的巨大影响力。
    由于所处时代和师承关系,鲁迅的学术研究沿着乾嘉学派“朴学”的路数展开。乾嘉学派做学问的特色是注重文献广泛而精审的收集,史料的严责慎取,注重学术的传承流变,最终形成严谨的学术体系和准确的学术结论。乾嘉学派是对宋明学术阐述命理心性、为圣贤代言的疏阔学风的改变,严谨扎实的学术方法培育造就了一批具有古典文献训读色彩的学术大师的同时,也出现了大量优秀的学术成果。这种“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学术方法一经产生,就成为中国学术界优秀的学术传统,与现代西方科学研究注重逻辑和实证方法相契合。[1]民国时期,一大批重量级学术大师的产生,既得益于西方现代科学观念和方法的引进,也得益于乾嘉学派学风的熏陶。
    民国时期的学界领军人物章太炎、王国维、胡适等人都是乾嘉学派学术方法的继承和广大者。在晚清文化环境中成长的鲁迅自然而然地受到乾嘉学派的影响,这种影响首先是他出生成长的晚清学术环境使然;其次是一大批同时代极具学术影响力学者们的学术活动和学术成果对他的影响;第三是他在日本留学期间,师从晚清乾嘉学派大师俞樾的弟子章太炎,继承了乾嘉学派的学术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学术研究之中。[2 ]鲁迅学术研究成果的主体仍属传统学术中最有影响力的文献学领域,研究的内容则是被传统学派界视为“饰小说以干县令”、“不本经传,背于儒术”的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流变历史,产生了以《中国小说史略》为代表的古小说研究系列成果。
    鲁迅之前,就多有文人学者对中国古典小说进行过研究,《中国小说史略》一出,即现“一览众山小”之效。胡适先生对鲁迅的这一研究成果给予极高的评价:“在小说史料方面,我自己也颇有一点贡献。但最大的成绩自然是鲁迅的 《中国小说史略》,这是一部开山的创作,搜集甚勤,取材甚精,断制也甚谨严。可以替我们研究文学史的人节省无数精力。”[3]鲁迅关于古代小说历史的研究,不仅限于对古小说史的系统梳理,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古代小说创作和作品的评论,也足以傲立千古。如先生在评价《红楼梦》时曾经指出:“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用简练精彩的艺术语言高度概括了《红楼梦》多维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感染力;评《三国演义》“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一语中的,指出了该书的思想本质和艺术缺陷。[4]
    关于《中国小说史略》价值的认识,大多集中在中国小说流变史、社会文化发展史和鲁迅思想发展史几个方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鲁迅的认识逐渐全面,图书馆学文献学界也加入了对鲁迅的学术研究和学术成果进行讨论的行列之中,其中围绕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展开的大量文学文献研究活动,成为图书馆文献信息学者们探讨鲁迅学术活动的重点。[5]
    2 鲁迅围绕《中国小说史略》展开的学术研究
    《中国小说史略》是鲁迅先生学术研究活动的结晶,他把自己的学术研究立足于小说史自有其深意。在中国传统主流文化中,特别是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多以政治权谋做为学术思考的中心,精研宣播儒家“经世致用”观念的“圣经贤传”成为主流社会提倡和学术界推崇的高端学问。[6 ]即使至今为国人欢呼称颂的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绝大多数流派还是沿着“经世治民”的路子展开,其思想充满着正襟危坐的“治人君子”相,极少有自由灵动的艺术浪漫。有关儒家“经世治民经典”和具有“资治”价值依附于儒家经传研究的正史研究,才是中国古代学术研究的“正途”和主流,其他类型的研究和创作都是小道异端。从事于这些小道异端的人,自然属于旁门左道,其人和劳动的成果也就无法得到主流社会的认可与尊重。这种儒家独大的“经传”研究的成果可谓是汗牛充栋,儒家经典及资治类正史的研究是一锅炒了二千多年的陈饭,已无多少新意可以追寻。对追寻思想自由、人格尊严与人性解放,走在时代前列的鲁迅而言,把自己的学术眼光投向那些最贴近民间,抒发作者内心真实感受,表达作者性灵特质的古代小说,是他最恰当的选择。这也就是鲁迅选择中国古代小说作为自己学术研究重点的原因所在。[7 ]
    自汉以来,考镜学术源流在大多数时段被学术界奉为学术研究的圭臬,这种方法到清代乾嘉时期达到顶峰。这种方法的核心是注重学术师承和文献的准确全面、考辨文献真伪和文献源流、条分缕析最基本的知识单元,最后根据这些高质量的学术劳作的结果,得出经得起多方检验的学术结论。这种学术观念和学术方法完全符合现代科学研究的普遍规律,是我国古代非常优秀的学术传统。[8]围绕《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对中国古代小说从思想演变到文献传承,整个研究过程和著作表现出强烈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首次全面系统地揭示了中国古代小说产生、发展、演变的全过程
    有小说作品出现,就产生了对小说本身的评论和研究。庄周“饰小说以干县令”,是最早的小说研究,意即以华美不经的语言博取名誉,是庄周对小说的定性,实乃今人所指的“花言巧语”。所以鲁迅指出:“按其实际,乃谓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与后来所谓小说者顾不同。” [9 ]尽管鲁迅指出庄子所说的“琐屑小说”非后世所说的“小说”,但从后世“小说”所受的待遇来看,仍然逃脱不了“小说家合残丛小语,近取比喻,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的从属于宏大论说地位的命运。《四库全书》和《四库全书总目》不载后世所说的“通俗小说”,就充分说明了小说在主流文化掌控者眼中,始终处于“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的下流地位。正因如此,导致了主流学界对小说类作品的歧视,自然就极少有高水平的专家对其做系统深入的研究。直到“五·四”时期,随着新思想新学术的涌入,学者们全面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热情才空前高潮,其中卓有成效者有王国维、章太炎、梁启超、刘师培、胡适、周作人、吴梅、鲁迅、黄侃、刘半农、郑振铎等,他们都是在当时文化学术界享有极高声誉的学界领路人。其中胡适、郑振铎和鲁迅在古代小说研究领域的成就突出,鲁迅的成绩更是独步空前。胡适对古代小说的研究重在经典名著的考据评论,郑振铎的研究重在作品的版本流传和珍贵稀见作品的研究。鲁迅的古小说研究则起自《汉书·艺文志》所载的“小说家类所语之属”,网罗魏晋神异传说、笑林世语、唐代传奇、宋元志怪话本、明代三言拍案,直至明清各类小说无不包罗,用典雅畅达的语言叙史论艺,使其著作成为开山史传名著的同时,又避免了后来许多同类史传著作枯涩僵直的缺点,充满了艺术感染力。
    2.2空前的小说资料的稽古钩沉,在深埋的史料矿藏中探寻古小说的微金碎玉,锤炼组成了中国古代小说史的有机体系
    与儒、道、法、墨等学派的高头讲章为世人所看重相比,从先秦经魏晋隋唐,直至宋元明清,古小说在中国古典学术体系中,一直处于卑微低下、默默无闻的底层,也导致了隋以前古小说经历漫长岁月的消磨之后,绝大部分作品的消佚。如《汉书·艺文志》所载“小说十五家,千三百八十篇”,至梁时仅存《青史子》一篇。到隋朝时,《青史子》也消失不见。在这种状况下系统研究古小说近乎无米之炊。尽管当时已经有马国翰《玉涵山房辑佚书》之类的著作包含了一些古小说资料,但无法满足对中国小说史做整体研究的史料要求,为了彻底摸清古小说的真实状况,鲁迅展开自己的资料辑佚工作。
    鲁迅对古小说资料的辑佚工作按照时间顺序展开。首先是对隋代以前的古小说资料进行辑佚,耗时三年,据《文苑英华》、《太平广记》、《太平御览》、《玉烛宝典》、《北堂书钞》、《法苑珠林》等文献辑得自周代《青史子》至隋代《旌异记》等古散佚小说36种、1400多条(篇),近20万字,奠定了隋前小说研究的文献基础,后题以《古小说钩沉》之名出版。[10]
    唐宋时期古小说散佚文献则辑自《文苑英华》、《太平广记》、《资治通鉴考异》、《青琐高议》、《百川学海》、《说郛》、《文房小说》、《琳琅秘室丛书》、《沈下贤文集》等书,共辑得古小说45篇,17万字,题以《唐宋传奇集》之名出版。一书在手,唐宋传奇类小说的状况了然于心。[11]
    宋元以后的小说资料一是循着蒋瑞藻《小说考证》提供的路径追索原文,详细比对,达到去缪存真的效果,二是从《续文献通考》、《淮安府志》(天启)、《十驾斋养心录》等92种史书、地方志、笔记、诗话、书目中“凡之涉猎故记,偶得就问,足为参证者,辄复别行移写。”共辑出古小说41种,凡14万字,题名以《小说旧闻钞》出版。[12]
    以上《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小说旧闻钞》和《中国小说史略》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首座学术丰碑。它们包含涉及的古小说是古代小说文献的精华,但绝不是鲁迅辑录整理古小说文献的全部内容,还有许多文献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并没有公开面世,是一件令学术界感到遗憾的事。许多后来者用他们的辛勤劳动弥补了这一缺憾。[13]
    2.3品藻作品艺术,考镜学术源流
    《中国小说史略》既是对中国小说流变历史的客观梳理,也是对中国古代小说作品艺术特色和内涵的高水准的系统揭示。鲁迅之前,“中国之小说自来无史,又之则先见于外国人所作制中国文学史中,而后中国人所作者中亦有之,然其量皆不及全书之什一,故于小说仍不详。” [14]这既是当时中国小说史研究的现状,也是推动鲁迅系统研究中国小说史的动力。“五·四”运动之前,中国古小说研究基本上是对个别作品零散的点状语录体的研究,难以看清中国古小说发展历史的整体面貌。《中国小说史略》和《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小说旧闻钞》四部著作的面世,彻底廓清了笼罩在中国古小说之上的迷雾,使雄奇瑰丽的中国古代小说的整体面貌完整地呈现于世人面前。胡适先生对《中国小说史略》“开山之作”的评价是中肯的。
    《中国小说史略》既是一部完整的中国小说史,也是一部杰出的艺术评论专著。如论及自晋迄隋志怪之书大兴的原因之一是“释道二家,意在自神其教”,神怪仙佛之作“大抵记经像之显效,明应验之实有,以震耸世俗,使生敬信之心”,一语道破当时志怪神佛作品产生的根源(《中国小说史略》,以下引文未标出处者均系引自《中国小说史略》)。《世说新语》、《笑林》之属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诡奇,下至缪惑,亦至一笑”,那种“举非为,显纰缪”,不合逻辑的夸张与谐谑,不啻为疗心之良方。唐传奇则虽因循着六朝志怪“搜奇记异”的旧路,却达到了“叙述婉转,文辞华丽”的艺术佳境,那些“留存于《太平广集》中者,是唐代特绝之作也”。宋人志怪创作成绩平平,在保留前代小说文献则厥功至伟,“宋既平一宇内,收诸国图籍,而降王臣佐多海内名士,或宣怨言,遂尽招至馆阁,厚其廪饩,使修书,成《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各一千卷。又以野史传记小说诸家成书五百卷,目录十卷,是为《太平广记》。”三书共同构成了宋以前古代小说的宝库。宋元二代小说创作数量繁盛,“平实而乏文彩,其传奇又多托往世而避近闻,拟古且远不逮,更无独创可言矣。”宋元传奇虽逊于唐代,却兴起了以话本为据,任由讲说者发挥表演的平话,抑或所谓的“话本”。“话本”虽无隋前古小说之古趣,亦无唐传奇之奇伟瑰丽,却以语言直白、情节生动、贴近生活的特征,得到大众的喜爱,是小说艺术大规模、市场化走向民间的开端,为明清时期小说作品登上古小说的高峰打下了坚实基础。
    如享有盛誉的《三国演义》就是罗贯中在宋元众多三国“话本”故事的基础上参以陈寿的《三国志》,进行二次创作的产物。从《西游记》、《水浒传》到清代的《封神演义》、《说岳全传》等都是循着这条道路,成为脍炙人口,影响中国文化发展的小说名著。鲁迅先生对他们的评论也成了人们认识这些名著的标准,最著名者为评论《三国演义》“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慨,时时如见矣。”这可能就是刘备、诸葛亮政治地位在关羽之上,在民间的影响力反而在关羽之下的原因。胡适先生说《西游记》“虽属变换恍惚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玩世不恭之意寓焉。”写神魔更状世人,鲁迅认为这是对《西游记》最准确的评论。至于至今处于半开半禁状态的《金瓶梅》,则“作者之于世情,盖诚极洞达,凡所形容,或条畅,或曲折,或刻露而尽相,或幽伏而含讥,或一时并写两面,使之相形,变换之情,虽在显见,同时说部,无以上之……至谓此书之作,专以写市井间淫夫荡妇,则与本文殊不符,缘西门庆故称世家,为缙绅,不惟交通权贵,即士类亦与周旋,著此一家,骂尽诸色,盖非独描摹下流言行,加以笔伐而已。”短短百字评论,囊括全书主旨。后世多数读者和评论者“就文辞与意象观《金瓶梅》,则不外描写事情,尽其情伪,又缘衰世,万事不纲,爰发苦言,每极峻急,然亦多涉隐曲,猥黩者多。后或略其他文,专注此点,因予恶谥,谓之‘淫书’。”其实这正是当时社会的形象写照,社会糜烂而作品辉煌,悲剧才具有震撼力,否则《金瓶梅》不可能千古流传。“史载成化时方士李孜、僧继晓以献房中术骤贵,至嘉靖间陶仲文以进红铅得幸于世宗,官至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少傅少保礼部尚书恭诚伯,于是颓风渐及士流。”皇帝服春药寻刺激,小人进秘方搏富贵,民间大力跟进,好淫吃药,官商勾结,西门庆一身代表了明代社会的全部,时代风尚糜烂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金瓶梅》是对明晚期社会现实的艺术化再现,给它戴上“淫书”的恶帽,只不过反映后人的无知与偏见罢了。从《水浒传》、《红楼梦》、《聊斋志异》到晚清讽刺小说,鲁迅先生都有至评,篇幅所限,难以尽言。
     
    3 古小说书目掠影
    古小说是进行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资料,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和《小说旧闻钞》既是对这类文献的梳理,也为广大读者和图书馆工作者收集此类文献建立了按图索骥的一个科学的书目。这也是鲁迅先生古小说研究的又一重意义之所在。
    3.1中国古代史家书目对小说的反映概览
    中国远古文献经秦始皇燔灭,损毁惨重,到汉代刘向、刘歆父子整理典籍,总群书作《七略》,班固《汉书·艺文志》因循《七略》,记录小说十五家,一千三百八十卷,首次为小说入官家之目。晋代荀勖撰《中新经薄》,除《燕丹子》外已无晋以前之小说,而更以“记谈笑应对,叙艺术器物游乐者。”唐长孙无忌、魏征撰《隋书·经籍志》除类列变化之外,仍是因循《中新经薄》。宋代曾公亮、欧阳修等人撰《新唐书·艺文志》,小说类大增,多为晋隋以来之书,讲因果者九家七十卷,多为转自前代史部杂传类;记神怪者十五家一百五十卷;增益唐人著作多部。“元修宋史多从《新唐书》,亦无变革,仅增芜杂而已。”明人记载小说杰出之书为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该书将小说分为志怪、传奇、杂录、丛谈、辩订、箴规六类,基本包含了古人所言的所有小说。[15]清代纪昀奉敕编撰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对小说的认识,还是坚持庄子“叙述杂事,记录逸闻,缀记琐语”的观点,将宋以来大量小说作品拒斥于官家书目之外。一些民间书目虽然有所收录,但小说始终未能进入官家最权威的书目《四库全书总目》编撰者的法眼,真实地反映了元明以来,尤其是清代主流社会对小说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地位的界定。[16]
    3.2先秦至汉代的小说书目
    (1)《古小说钩沉》鲁迅辑录
    先秦至汉代小说一直未出神异、杂说、琐言的范畴,至民初已经散佚难觅,经鲁迅先生精心辑佚,共获存世该时期真实可靠的古小说36种,题名《古小说钩沉》出版,收集了隋以前绝大部分古小说,含《青史子》、《裴子语林》、《郭子》、《笑林》、《俗说》、《小说》、《水饰》、《列异传》、《述异记》、《神怪录》、《齐谐记》、《幽明录》、《谢氏鬼神列传》、《殖氏志怪记》、《集灵记》、《汉武故事》、《娘记》、《异闻记》、《玄中记》、《陆氏异林》、《曹毗志怪》、《旌异记》等。由于古小说散见多处,鲁迅先生辑佚亦有少量遗漏,但不为大碍。鲁迅先生的开山之功,无可替代。[17]
    (2)《山海经》十八卷撰者无考
    基于对小说定义的理解不同,鲁迅先生未将古人列入“地理类”的《山海经》视作小说。从该书所载的内容看,大多为神异难觅、荒诞不经、无可求证之事物,归如小说类远比归入地理类更为合理,也将使此一时期小说文献的面貌更为完整。
    3.3非汉人所著的“汉代小说”
    “现存之所谓汉人小说,盖无一真出于汉人,晋以来,文人方士皆有伪作,至宋明尚不绝。”其原因在于“文人好呈狡狯,或欲夸示异书,方士则意在自神其教,故往往托古籍以炫人。仅以后人之托汉,亦犹汉人之依托《黄帝》《伊尹》矣”,道尽古代伪书产生的根源。此外,托古之名销售新书也是古今书商牟利的一种手段。
    (1)《神异经》一卷(汉)东方朔撰(托名)
    (2)《十洲记》一卷(汉)东方朔撰(托名)
    名记十洲,诞漫不经,模仿《山海经》的痕迹十分明显。从《山海经》流传的过程看,此书当为晋以后方士修道者所撰,也可反证《山海经》归于古小说之列。
    此外,还有《汉武帝故事》(托名班固)、《汉武洞冥记》、《汉武帝内传》、《西京杂记》、《飞燕外传》、《杂事秘辛》等佚名作品,都是托名汉代学人术士的古小说作品。
    3.4六朝小说概目
    中国自远古就有泛信神巫术的传统,到秦汉时又大兴极具巫术色彩的神仙术士之风和谶纬天命之论,加上佛教及其灵异化现内容的传入,共同推动了六朝文化中神鬼弥漫的倾向,“故自晋迄隋多鬼神志怪之书。”
    (1)《列异传》(佚)三卷(魏)曹丕撰(托名)或张华撰(托名)
    (2)《博物志》十卷张华撰
    其书今存。鲁迅认为,该书“乃类记异境奇物及古代琐闻杂事,皆刺取故书,殊乏新意,不能副其名。”也有可能为张华之后好事者缀辑而成。
    (3)《搜神记》二十卷(晋)干宝撰
    (4)《搜神后记》十卷(晋)陶渊明撰(托名)
    (5)《异苑》十卷(晋)刘敬叔撰
    此外,还有《灵鬼志》(晋荀氏撰)、《甄异传》(晋戴祚撰)、《述异记》(晋组冲之撰)、《志怪》(晋祖台之撰)、《宣验记》(南朝刘义庆撰)、《冥祥记》(北齐王琰撰)、《集灵记》(隋颜之推撰)、《旌异记》(隋侯白撰)等,都收录一些有关佛教神鬼的述引之文,可见原作之一斑。
    (6)《冤魂志》三卷(隋)颜之推撰
    汉代末年士流注重品目,声名成毁决于片言,魏晋以来佛老之说大兴,除却治世枭雄之外,士流轻蔑世间成法,力主出世玄虚与品格高洁之论,其时小说多为“残丛小语,而俱为人间言动”,脱却神怪范畴,已显娱乐心智之效。
    (7)《笑林》三卷(东汉)邯郸淳撰
    该书今存二十余篇,其特点是所言“举非为,显纰缪”,呈现出逻辑上的不合理,类似于今日之“笑话集”。其后此类书籍多有编撰,如《解颐》(佚)(隋杨松玢撰)、《启颜录》(佚)(隋侯白撰)、《笑林》(佚)(唐何自然撰)、《轩渠录》(宋吕居仁撰)、《谐史》(宋沈征撰)、《开颜集》(宋周文玘)等,此类书籍元明以来又出现过十余种,纯为笑谑之作,已无多少新意。
    (8)《世说新语》三卷(刘宋)刘义庆撰
    原书八卷,今存三卷,原名《世说》,后人为避免与刘向《世说》相混淆故加“新语”二字以区别之。 “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下至缪惑亦资一笑”,是该书的最大特色。这种言行风格也表达了后汉魏晋以来士子阶层崇尚语言玄妙、人品高洁的文化取向。此后仿作者颇多,有《续世说》(佚)(梁刘孝标撰)、《续世新书》《佚》(唐王方庆撰)、《唐语林》(宋王谠撰)、《续世说》(宋孔平仲撰)、《何氏语林》(明何良俊撰)、《史说新语》(明李绍文撰)等,到清代又有《玉剑尊闻》(梁维枢撰)、《明语林》(吴肃公撰)、《汉世说》(张抚功撰)、《女世说》(李清撰)、《僧世说》(颜从乔撰)、《今世说》(王焯撰)、《说铃》(汪琬撰)等作品,民国也有数部仿《世说》作品,以易宗夔的《新世说》最为突出。
    3.5唐代传奇书目序
    唐代传奇仍是以往搜奇记异类作品的延续和发展,较之先前作品的粗记梗概和用辞质拙,显示出了情节跌宕起伏、词语温婉华丽的特点,后世定义小说的元素基本具备。唐传奇是中国小说走出“搜奇记异”,以“残丛小语”“记鬼神明因果”的原始状态,走入了刻意创作,表达艺术才能和所思所想的艺术新境。唐传奇成为以后长达千年的艺术创作的丰厚沃土,直至元明众多作家或以其作品为素材二次创作,或以其手法创制新文。唐传奇是中国小说史上创作与作品的又一座丰碑。
    唐传奇开山作者为隋唐间人王度,其作品《古镜记》,自述得一古镜,治鬼驱邪神异非常。《补总江白猿传》作者不详,说唐代书法家欧阳询之父欧阳迄率军南征,其妻(欧阳询之母)为猿猴所劫,获救后生子欧阳询貌肖猿猴,开小说詈人诬人之先河。与此后之《游仙窟》、《枕中记》、《湘中怨》、《异梦录》等作品相同,内容与手法不脱六朝志怪旧窠,亦是唐初传奇的一大特色。[18]
    唐代中期,传奇走向成熟,许多作品成为唐代小说的经典,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1)《莺莺传》(唐)元缜撰
    (2)《南柯太守传》(唐)李公佐撰
    (3)《谢小娥传》(唐)李公佐撰
    (4)《古岳渎经》(唐)李公佐撰
    (5)《柳毅传》(唐)李朝威撰
    (6)《秋髯客传》(唐)杜光庭撰
    (7)《玄怪录》十卷(现存可考者三十三篇)(唐)牛僧孺撰
    (8)《周秦行记》(唐)韦瓘撰
    (9)《酉阳杂俎》(唐)段成式撰
    唐传奇数量颇大,远非以上十余种优异者,《太平广记》、《文苑英华》等更是保存这类作品的宝库。
    3.6宋代小说书目
    就小说发展史而言,宋代是一个集成时期。宋奉行“扬文抑武”的统治策略,这种政策造成武备衰落的同时,又极大地推进了包括小说在内文化的大发展。小说文化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宋代与小说相关的类书编撰。“宋既平一宇内,收诸国图籍,而降王臣佐多海内名士,或宣怨言,遂尽招至馆阁,厚其廪饩,使修书。”最大的成果就是在极短的时间里,编撰成多达一千卷的《太平御览》、《文苑英华》等大型类书。后来又集辑野史传记小说诸家成书五百卷,目录十卷总成一书,称《太平广记》,总共用书达344种。自汉晋至五代大量的小说资料赖这些类书得以保存,成为后来治学者取之不竭的文献宝库。
    其次是宋代小说创作的发展和变化。宋代遵崇儒术,释道兼容,神鬼巫术亦为信仰之一端,小说文化自然得以延续,并且继承了晋唐小说志怪传奇风格,逐渐演变出了自己的话本风格。
    3.6.1宋代志怪传奇小说书目
    宋代初期的小说创作大致沿着继承晋唐志怪传奇传统的方向发展,由于社会文化的变迁,这一时期的作品追求所谓“可信教人”,显得平实简白,“既失六朝志怪之古质,无复唐人传奇之缠绵,”昭示了志怪传奇这一文化奇葩的凋零。
    (1)《稽神录》六卷(宋)徐铉撰
    (2)《江淮异人录》三卷(仅存《永乐大典》辑本)(宋)吴淑撰
    (3)《夷坚志》原书近五百卷现存不足百卷(宋)洪迈撰
    (4)《绿珠传》一卷(宋)乐史撰
    (5)《杨太真外传》二卷(宋)乐史撰
    (6)《赵飞燕别传》《骊山记》《温泉记》《谭意歌传》(宋)秦醇撰
    (7)《大业拾遗记》 二卷宋人托名唐颜师古
    (8)《开河记》《迷楼记》《海山记》撰人不详文存洪迈《青琐高议》
    (9)《梅妃传》(宋)叶梦得撰(?)亦题唐曹邺撰
    3.6.2宋代话本小说书目
    市井说书在唐代已经出现,宋代则更为广泛,听说书已经成为一项大众娱乐,讲说故事成为说书人谋生的一种手段。所说内容为佛经故事,历史因循、因果报应、人生劝诫之类的“古今惊听之事”。为了让大众听得懂并有足够的意趣吸引他们,就必须做到语言直白,情节生动。尽管说话人讲说时各运匠心,状态随机发生,但必须有底本作为讲说的依据,这个依据的底本就称之为“话本”。这些话本也不是一次写就,一劳永逸,而是在不断锤炼之中走向成熟。
    (1)《唐太宗入冥记》 (宋)撰人不详
    (2)《孝子董永传》 (宋)撰人不详
    (3)《秋胡小传》 (宋)撰人不详
    (4)《伍员入吴故事》 (宋)撰人不详
    (5)《新编五代史平话》(宋元)撰人不详
    (6)《京本通俗小说》 存卷十至卷十六 (宋元)撰人不详
    (7)《梁公九谏》(宋元)撰人不详
    (8)《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三卷(宋元)撰人不详
    (9)《大宋宣和遗事》(宋元)撰人不详
    《新编五代史平话》和《京本通俗小说》是卷帙庞大的宋代话本作品集,包含了大量当时的平话作品。《京本通俗小说》部分内容的佚失使宋代小说的全貌难以尽见。此外,还有许多为宋代说话人使用的作品,经过漫长的流传演化进入了元明清小说作品的范畴。如《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大宋宣和遗事》就逐渐演化成了后来的《西游记》和《水浒传》,相同的事例不胜枚举。宋代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兴盛,为“话本”文化的兴盛创造了条件,也为明清小说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3.7元明清小说书目
    元人相继灭亡汉化程度很高的金、夏二国和南宋,实行严酷血腥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如对学人士子有着巨大吸引力的科举考试,一是时断时续,二是在蒙汉士子间存在着巨大的不平等。为了反抗这种压迫和歧视,一批具有民族气节的文人学士放弃仕宦之途,把自己的精力倾注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具有反抗意蕴的文化创造之中。元代小说活动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前代话本小说的整理,二是为满足民间阅读而进行的小说作品的印刷传播,推动中国小说向前发展。
    3.7.1元末明清史传小说书目
    由于小说作品存在着不断地演化传承,加之时间久远文献损佚湮灭,在宋末与元代小说之间划出一条清晰的界线是一件困难的事。二者之间总是存在着一个灰色地带,这是文化发展的客观存在所决定的。
    (1)《武王伐纣书平话》三卷 (宋元)撰人不详
    (2)《乐毅图齐平话》三卷 (宋元)撰人不详
    (3)《七国春秋后集平话》三卷(宋元)撰人不详
    (4)《秦并六国平话》三卷 (宋元)撰人不详
    (5)《吕后斩韩信平话》三卷 (宋元)撰人不详
    (6)《三国志平话》三卷(宋元)撰人不详
    以上诸书刊于元代至治年间,为上图下文版式,既是史传观览读物,也可作为讲说历史故事的底本,故中华书局等出版社曾以《前汉书平话》和《乐毅图齐平话》为书名出版过这些作品。[19]
    (7)《三国志演义》廿四卷(元末明初)罗贯中撰
    (8)《隋唐志传》十二卷(元末明初)罗贯中撰
    (9)《残唐五代史演义》八卷(元末明初)罗贯中撰
    (10)《北宋三遂平妖传》四卷(元末明初)罗贯中撰
    (11)《平妖传》十八卷(元末明初)罗贯中撰(明)龙子犹补辑
    (12)《粉妆楼》八十回(元末明初)罗贯中撰
    (13)《水浒传》(元末明初)施耐庵 罗贯中撰
    (14)《水浒后传》四十回(清)陈忱撰
    由于时代风云的变化,印刷流传频繁,禁毁频仍,与同一时期其它作品相比,《水浒传》的版本十分复杂,既有内容上的差异,也存在着章节不一的问题。仅明清时期的著名版本就多达五六家,这应该引起读者和研究者足够的注意。这一时期的讲史小说还有《开辟演义》(周游撰)、《开辟唐虞传》、《有夏记传》、《东周列国志》、《西周志四友传》(钟惺撰)、《两汉演义传》、《西晋演义》、《东晋演义》(袁宏道撰)、《唐书演义》(熊钟谷撰)、《两宋志传》(尺蠖斋撰)等,都是仿照《三国志演义》而作,但质量相差较大。此外,还有记忠义英雄事迹的史传作品,主要有《皇明英烈传》(郭勋撰)、《宋武穆王演义》(熊大本撰)、《岳王传演义》(金应鳌撰)、《精忠全传》(邹元标撰)、《说岳全传》(钱彩撰)、《征东》、《征西》、《杨家将全传》、《五虎平西平南传》等,都是为民众喜闻乐见,广泛流传于闾巷间的作品。[20]
    3.7.2明清神魔小说书目
    我国神话滥觞于荒古,历代传承不绝,且代有发展。东土道流羽客本善此道,佛教传入更如烈焰添脂,使神话之风愈演愈烈。与《金瓶梅》是明王朝皇帝好淫吃药的产物一样,明代把神话小说发展到神魔阶段,也是成化帝朱见深、正德帝朱厚照倡导的结果。成化正德沉溺释道,尤其偏好方技魔幻之术,方士李孜、于永、僧人继晓皆以方技魔幻之术获得巨大的荣华富贵,崇信神魔方技成为从上至下的社会时尚,同样也反映到小说创作领域。[21 ]这种小说除吴承恩《西游记》等少数作品之外,无论是艺术水准,还是思想内容大多平常甚至庸劣,但由于其故事情节天上地下任意腾挪,角色手段的变幻无常,深受闾巷之间贩浆卖履者的喜爱,印刷术的发达又为满足这种喜好提供了条件,也使其传播的范围极其广泛。
    (1)《八仙出处东游记传》(又名《东游记》)二卷五十六回(明)撰人不详
    (2)《五显灵官大帝华光天王传》(又名《南游记》)四卷十八回(明)余象斗撰
    (3《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出身志传》(又名《北游记》)四卷二十四回 (明)余象斗撰
    (4)《西游记传》四卷四十一回(明)杨志和撰
    以上作品也不是个人的独立创作,而是对民间故事话本的提高和再编辑,经文人编辑的这些书中的正面诸神,奠定了中国神灵的基本格局,如以后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八仙故事、西天取经故事和封神演义中的诸神故事,共同构成了中国民间信仰的神衹体系。
    (5)《西游记》一百回(明)吴承恩撰
    “杨志和本(《西游记传》)虽大体已立,而文词荒率,仅能成书”,吴承恩则为通才,“敏慧淹雅,其取材颇极广泛”,从大量已有的文献、民间故事和当时世态中吸取养料,写出了《西游记》这样一部“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的奇书。此后又有仿《西游记》而作的《后西游记》、《续西游记》、《西游补》、《也是西游记》、《西游新记》等,其艺术水准与吴氏之作相比则差距巨大。前些年台湾作家柏杨先生也做过《西游怪记》,则属寓言讽刺小说的范畴,不能当作神魔小说看。
    (6)《封神榜》一百回 (明)许仲琳撰
    (7)《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 一百回(明)罗懋登撰
    3.7.3明代的人情小说
    神魔小说中的角色驰骋于天堂地府,擅长万般变换腾挪,夹杂丰富的人情世态,以达娱眼目养心情之效果;人情小说则以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为主旨,夹杂少量的因果报应,一则以娱眼目,二则以惊心田。《金瓶梅》为明代世风人情小说之冠,亦为中国古典小说中的佼佼者。鲁迅先生的评价最为精当:“作者之于世情,盖诚极洞达,凡所形容,或条畅,获曲折,或刻露而尽相,或幽伏而含讥,或一时并写两面,使之相形,变幻之情,虽在显见。同时说部,无以上之。”至于淫秽之说,更是皮相之论。《金瓶梅》是晚明世相的准确反映,西门庆除了把持一方、诸恶并作之外,还有着宣淫嗑药的嗜好,与晚明几位宣淫嗑药、久不上朝的皇帝上下呼应,君臣二者的最终结局也惊人地相似。明朝的结局也许《金瓶梅》的作者并未看到,但他用西门庆的结局为明朝作了预测,而且还惊人地准确。《金瓶梅》之后亦有仿作者屡出,均无法达到被仿者的高度,只是用自己的存在证明《金瓶梅》的价值而已。
    (1)《金瓶梅》一百回(明)南陵笑笑生撰
    (2)《续金瓶梅》六十四回(明)紫阳道人撰
    (3)《玉娇李》(又名《双美奇缘》)二十回(明)撰人不详
    (4)《平山冷燕》二十回(明)荻岸山人撰
    (5)《好逑传》(又名《侠义风月传》)十八回(明)名教中人撰
    (6)《铁花仙史》二十六回 (明)云封山人撰
    3.7.4明代书坊之世人小说
    书坊说书自唐以来一直是民间娱乐的重要形式之一,明代自然传承了这种娱乐形式。说书人所说的内容几乎包括了当时流传的所有小说,讲说的小说单元就是长篇中篇的“章”、“回”和短篇的“卷”、“篇”。明人说书尽管给故事套上不同时代的外衣,却在表达着当时人们的普遍感情与价值取向,大多数作品描写精细,情感缠绵,至今受到人们的喜欢。这些作品也不断为书贾编辑组合后以不同的版本流传,最典型的版本当是著名的“三言二拍”:
    (1)《剪灯新话》四卷(明)瞿佑撰
    (2)《喻世明言》二十四卷 (明)冯梦龙编撰
    (3)《警世通言》四十卷(明)冯梦龙编撰
    (4)《醒世恒言》四十卷(明)冯梦龙编撰
    (5)《初刻拍案惊奇》三十六卷(明)凌蒙初编撰
    (6)《二刻拍案惊奇》三十九卷(明)凌蒙初编撰
    (7)《西湖二集》三十四卷(明)清原编撰
    (8)《醉醒石》十五回(明)东鲁古狂生编撰
    (9)《今古奇观》二十二卷抱瓮老人编撰
    (10)《续今古奇观》三十卷撰人无考
    3.7.5清代的复古晋唐小说书目
    晋唐小说多为有着良好文化素养者所作,文辞精雅古致,意境高迈深远,适合于文人之间交流,但不便于在下层民众间交流传播。隋唐之后,小说逐渐转向通俗,晋唐之风不复再现,其文献也逐渐湮没难觅。明代,宋撰《太平广记》所载晋唐小说复出,独特高古的风格引起了部分文人的重视与喜爱,仿作者也多有出现。最典型的就是《剪灯新话》,用精雅文辞描写人间情感,用人间阴世的情爱表达爱情穿透时空的力量。该书成为此时此类作品中的佼佼者,屡有仿作者出现。
    时至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成为清人仿晋唐风格小说作品的翘楚。该书“虽亦如当时同类之书,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写委屈,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又或易调改弦,别叙畸人异行,出于幻域,顿入人间,偶数琐闻,亦多简洁,故读者耳目为之一新。”这种显示才学与艺术水准的创作受到众多文人的喜爱,《聊斋志异》和仿晋唐小说成为他们创作的标的,仿晋唐风格的作品在清代形成了一股风潮。
    (1)《聊斋志异》八卷(十六卷)(清)蒲松龄撰
    (2)《新齐谐》二十四卷续十卷(清)袁枚撰
    (3)《谐铎》十卷(清)沈起凤撰
    (4)《夜谈随录》十二卷(清)和邦额撰
    (5)《萤窗异草三编》十二卷(清)浩歌子撰
    (6)《昔柳摭谈》八卷(清)冯起凤撰
    (7)《浇愁集》八卷(清)邹涛撰
    (8)《阅微草堂笔记五种》二十卷(清)纪昀撰
    (9)《耳食录》十二卷(清)乐军撰
    (10)《闻见异录》二卷(清)许秋宅撰
    (11)《翼迥稗编》八卷(清)汤用中撰
    (12)《豚窟谰言》十二卷(清)王韬撰
    (13)《淞隐漫录》十二卷(清)王韬撰
    (14)《淞滨琐话》十二卷(清)王韬撰
    (15)《夜雨秋灯》十六卷(清)宣鼎撰
    (16)《三异笔谈》四卷(清)许仲元撰
    (17)《印雪轩随笔》四卷(清)余鸿渐撰
    (18)《右台仙馆笔记》十六卷(清)俞樾撰
    3.7.6清代人情世态小说
    到乾隆中期,中原汉族对满清王朝在政治文化诸多领域暴风骤雨般的反抗已基本停止,满清王朝神经质般的文化过敏状态也有一定的好转,其文化政策与清初相比也相对宽松,文人士子的小说创作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渐繁荣。清代小说除上节所言短小篇章之外,亦有鸿篇巨制。殊绝者当推《红楼梦》,其意趣价值人言人殊,公开问世以来好评如潮,精研细判、仿作续貂者屡屡出现,中国古代小说无一有此境遇和殊荣。
    (1)《石头记》(甲戌本)十六回(清)曹雪芹撰
    (2)《石头记》(戚蓼生序)八十回(清)曹雪芹撰
    (3)《红楼梦》(庚辰本)七十八回(清)曹雪芹撰
    (4)《红楼梦》(程甲本)一百二十回(清)曹雪芹 高鹗撰
    (5)《红楼梦》(程乙本)一百二十回(清)曹雪芹 高鹗撰
    以上为《红楼梦》几种质量较高、流传广、影响大的版本,此外还有几种版本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红楼梦》问世以来流传变化的情况,但影响不如以上版本,不再介绍。《红楼梦》的续仿作品主要有《后红楼梦》、《红楼后梦》、《续红楼梦》、《红楼复梦》、《红楼梦补》、《红楼补梦》、《红楼重梦》、《红楼再梦》、《红楼幻梦》、《红楼圆梦》、《增补红楼梦》、《鬼红楼梦》、《红楼梦影》等,“大率承高鹗续书而更补其缺陷,结以‘团圆’……奋起而补订圆满之。”正如胡适先生所说,《红楼》续书除了高鹗的续作在一定程度上循着曹雪芹的路子之外,绝大多数都恨不得把黛玉、晴雯从棺材里扶出来。这些续作的唯一价值就在于实现了续者与读者廉价的心理满足。[22]今天也出现了几部《红楼梦》的续书,作家们企图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厘清被高鹗搅浑了的清水,寻找曹雪芹关于《红楼梦》结局的真相,但仍然不脱狗尾续貂的路数。[23]
    3.7.7思想陈腐吹嘘才情的小说书目
    科举制度建立以来,科考在漫长的时段里成为主流社会评价人之才能的唯一尺度,秀才小才,举人中才,进士大才,状元自然成为人才皇冠上的明珠。顺着科举之路为官为宦,福禄齐全,方为成才之路的大圆满。在这种制度和利益的引导下,从“皓首穷经”到“金榜题名”,成为中国社会和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人生至高至大的目标。对天下众多士子而言,科举是一条十分狭窄的独木桥,三年数年的一次科考录取者仅为百名或数百名,名落孙山是绝大部分人的必然命运,商、工、农、幕宾和塾师成为他们的最终职业归宿。科考失败成为他们一生的隐痛,有些人在科考和仕途上失败,退而用笔墨和故事把才能展现到纸上,成为清代小说创作的一个特殊的动因。与鲁迅先生批评的《水浒后传》的作者一样,“托古事而改变之,以浇自己块垒”。[24]
    这种小说的典型代表就是清初夏敬渠的《野叟曝言》。夏敬渠是个科举考试的失意知识分子,一生屡困场屋,直至白头还是个秀才。于是便把自己的理想之梦一股脑地写进了这部作品。该作品可以说是作者的“圆梦”之作,作者以书中主人公文素臣自况,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位品德高尚、文武双全的理想人物。作品以明代成化、弘治两朝为背景,描述了文素臣一生斩妖除邪、天下无敌的英雄业绩,和他与众多妻妾悲欢离合的传奇故事。作者笔下的文素臣文武双全,品学兼优,可与古代的漆雕开、宋玉、司马相如、诸葛亮等先贤相媲美,告诉人们,自己是个“极度有血性的真儒,不识炎凉的名士”,一生锄暴安良,济困扶危,为国建功立业,立下了盖世奇勋。他最后身居宰辅,位极人臣,天子称他为“素父”。他“姬妾罗列,生二十四男。男又大贵,且生百孙,孙又生子。其母水氏百岁寿诞,亲见六世同堂,来献寿者七十国,皇帝赠联,至称为‘镇国卫圣仁孝慈寿宣成文母水太君’”。把当时知识分子的白日梦做到了极致,唐人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也难以望其项背。展现才能,建功立业,实现花团锦簇的生活,充满道学气和妄想狂,艺术水准低下,是此类绝大多数作品的一个共同特征。其中亦有佳者,如《镜花缘》虽然不乏道学气息,却力倡巾帼不让须眉的进步观点。
    (1)《野叟曝言》一百五十回(清)夏敬渠撰
    (2)《堙史》二十卷(清)屠绅撰
    (3)《燕山外史》八卷(清)陈秋撰
    (4)《镜花缘》一百回(清)李汝珍撰
    3.7.8封建末世文人狭邪小说书目
    狭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内涵就是娼门妓家及其活动之通称。狭邪之记载,自汉以来代不绝书的“教坊”史料,与汉武帝李夫人之间的生死追寻,白居易浔阳渡口为商人之妇所洒的同情之泪,宋人隔江犹唱后庭花之忘情,唐伯虎精描细画的《孟蜀宫妓图》,一直到清代陈森的《品花宝鉴》共同构成了中国上流男人们冶游赏花,醉梦伎家的文化史。时至清代,已经到了中国封建社会之末世,文人用科举方式追求的体制和科举前程到了绝境,也使整个社会充满了了巨大的风险。除了有资格甘心做清廷工具的文人之外,许多无法看到自己前程出路的文人,投入到寻花问柳的狭邪一途,挟妓醉酒于花街柳巷,用欲肉的满足麻醉半死不活的灵魂。狭邪小说就是这种生活的反应,尽管这些小说中不乏精彩之处,就其本质而言则是一种特定时代的精神畸花。
    (1)《品花宝鉴》六十回(清)陈森撰
    (2)《花月痕》十六卷五十二回(清)魏子安撰
    (3)《青楼梦》六十四回(清)俞吟香撰
    (4)《海上花列传》六十四回(清)韩子云撰
    3.7.9清代讽刺及谴责小说
    究其主旨而言,讽刺小说与谴责小说本为一路,其目的都是作者利用小说和讥刺的语言对自己所讨厌的人和事表达不满情绪的一种手段。关于这类作品,鲁迅先生说“寓讥弹于稗史者,晋唐已有,而明为盛”。事实上,这种具有讽刺谴责意蕴内容集大成的作品当推《史记》。如《高祖本纪》关于刘邦身世的“人龙之交”,记载韩信命运的《淮阴侯列传》都是充满讽刺谴责内容的名篇。《史记》问世以来,被后人当作史学名著的同时,也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文学名著,与这些充满文学色彩的精彩描写密切相关。由于被司马迁谴责讽刺的对象主要是帝王将相,引起了封建专制卫道者的不满,被戴上了“谤书”的名号。清代已处封建社会末世,寄托了文人士子无限希望的社稷天下日益糜烂崩溃,上下左右到处呈现出丑恶与脏污。一些具有正义感的文人士子,创作出了许多讽刺谴责各种丑恶现象的小说,以期达到挽救世道人心,重建理想社会的效果。
    (1)《儒林外史》五十五回(清)吴敬梓撰
    (2)《官场现形记》六十回 (清)李宝嘉撰
    (3)《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一百零八回(清)吴沃尧撰
    (4)《老残游记》二十章(清)刘鹗撰
    (5)《孽海花》二十回(清)曾朴撰
    以上作品具有较高艺术思想水平,是清代讽刺谴责类小说的经典作品。除此之外,在晚清至民国初年,许多人借当时发达自由的报纸杂志,“学步前书”大量创作含沙射影进行人身攻击的小说作品,有的作品甚至堕入了敲诈勒索他人钱财的恶道。
    3.7.10侠义公案小说书目
    侠义精神累代不绝,最典型的记载当推司马迁《史记·侠客列传》所载侠义人物身上充分体现的那种不畏强暴、仗剑而行、舍身取义、快意恩仇的侠客精神。侠义体现着对压迫不公的反抗和对非人道体制的批判,侠的行为是对现行秩序中不合理成份的否定与破坏,侠义作品给予社会下层民众一种精神上的快感和安慰,并由此得以大量创作及广泛而久远地流传。由于侠义精神和活动具有对现行体制和秩序的批判与破坏,大多数时候为主流社会所不喜与禁止,尤其是满清入主中原后,对具有反抗精神的武侠作品更是深恶痛绝,实行了严厉的禁毁政策。为了满足人们对侠义尚武精神的精神需求,产生了一批既带有一定侠义色彩,而又歌颂维护现行秩序,号称“为王前行”的公案小说。与《水浒传》为代表的的侠义作品相比,描写的是清官侠吏,本质上还是对封建专制体制和人间压迫的反抗与嘲讽,因为作品所描写的美好图景在现实中根本就没有。
    (1)《儿女英雄传》四十回(原五十三回)(清)文康撰
    (2)《三侠五义》(又名《忠烈侠义传》一百二十回 (清)撰人失考
    (3)《七侠五义》一百二十回(清)俞樾改编
    (4)《小五义》一百二十四回 (清)撰人失考
    (5)《续小五义》一百二十四回(清)撰人失考
    以上作品为清代侠义公案小说中上乘之作,此外还产生了大量艺术思想水准很差的此类作品,如《永庆升平》、《英雄八大义》、《英雄小八义》、《七剑十三侠》、《彭公案》、《施公案》等,都是千篇一律,众写手流水线作业,粗制滥造的作品,经过短暂的流通之后,便不再有人想起,沉淀于历史长河的深处。
    4 结语
    清代章学诚就目录学的价值功用,提出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著名观点,成为目录学研究和书目工作实践的经典理论和不二法门,也是中国古典目录学对世界目录学理论的重要贡献。尤其在文献海量出版,文献质量良莠不齐,图书馆和个人购书经费有限的今天,“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理论更具有书目工具和理论工具的双重意义。各个学科的学术史大多由在该学科领域有极高学术造诣的专家撰写,他们熟知本学科学术发展演变的源流和重要文献,这些文献就是图书馆和个人进行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依据,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正是一部这样的著作。
     
    参考文献:
    [1]武吉庆.论乾嘉学风对近代史家的影响[J].南开大学学报(文史哲版),1997,(3):71-75.
    [2]李燕,周志兵.《中国小说史略》之今读[J].安徽文学,2006,(8):5-6.
    [3]胡适.白话文学史(序)[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3.
    [4][9][1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31-35,15,3.
    [5]王纯.鲁迅先生对文献学的贡献[J].图书情报工作,2001,(3):92-94.
    [6]董运庭.经学: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J].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1996,(3):3-12.
    [7]牟伯永.鲁迅与稷康的精神契合与位移[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4,(4):23-26,35.
    [8]施兴和,方列舒.乾嘉考据学派对二十世纪新历史考据学的影响[J].史学史研究,2007,(1):51-57.
    [10]鲁迅校辑.古小说钩沉[M].济南:齐鲁书社,1997:11.
    [11]鲁迅校辑.唐宋传奇集[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8.
    [12][17]欧阳健.《中国小说史略》材料平议[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62-71.
    [13]王本朝.整理国故与新文学秩序的建立[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683-687.
    [15]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102-125.
    [16]付善明.小说在正史中的地位、评价及相关情况[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7,(5):81-83.
    [18]洪静云.从唐传奇到宋元话本(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6):29-33.
    [19]前汉书评话[M].上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5:79.
    [20][2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158,192.
    [22]玄鸟.胡适:《红楼梦》考证. [2008-12-3].http//www.backbird.com.
    [23]张之.红楼梦新补[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
    [24]鲁迅.鲁迅文学书简[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14.
     
    作者简介:李金荣(1959-),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图书馆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学、文献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