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比想象更遥远的国度——读史景迁《大汗之国》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汇读书周报2014年04月1 李勇 参加讨论

    自从马可·波罗的游记向西方人描绘一个繁荣得令人难以置信的中国形象以来,西方的传教士、商人、旅行家、外交官和军人,当然还有作家和记者就不断以不同的方式描绘中国,史景迁称这些人“每个人都以不同的方式向另一个世界伸出触角,每个人对那个世界都有不同看法,但是他们都一致称此世界为中国”。(P14)因此,当史景迁将这些人对中国的描述集中在一起构成《大汗之国》这本经典之作时,我们不可能指望在这本书找到一个关于中国的精准记录。甚至,我们也无法指望今天的西方人会比马可·波罗更了解中国。西方人对中国的描述,不是客观的记录,不是科学研究,这种描述不是认识中国这个客观对象,而是想象中国这个他者。作为“另一个世界”的中国是存在于西方人的想象中的。
    马可·波罗与基辛格对中国的描绘当然会有所不同。时代不同了,每个时代的西方人对中国会有不同的观察,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史景迁虽然是一位历史学家,《大汗之国》也以时间线索展开叙述,但是时间线索似乎没有成为史景迁解释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呈现出不同景观的终极原因。作为历史学家的史景迁似乎更关注每一个具体的历史人物描绘中国形象时的个人原因。比如那个对中国恶意抹黑的英国海军军官安生,就因为他在中国遭遇了广州官员的刁难和商贩的欺骗而怒火中烧,在他的笔下,中国理所应当地成为了一个野蛮的国度。而那个因为对中国农民生活进行了细腻描绘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赛珍珠,也是因为在中国度过了她的青少年时期而把中国当成了自己的故乡,她对中国的深情也是与自己的经历无法区分开来的。当然,对于那些没有来过中国的西方人,他们对中国的想象中也有各种其他的个人因素作为支撑,构成他们笔下中国形象的底色。恰恰是这些个人因素,直接影响了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只要他们的个人经历有所不同,他们眼中的中国形象就不可能相同。
    然而,个人经历只能是塑造中国形象的底色。中国形象的成型仍然有更为复杂的文化背景,甚至是经济背景。个人经历与个人想象在文化背景中就不可避免地被放大,承载超越个人的文化意义。魏复古对中国古代社会中的极权制度形成原因的提示,正是西方文化背景放大个人经验的典型例子。魏复古曾是共产党员,与布莱希特是好友,曾因为反对纳粹而被关进监狱。他的反极权反独裁倾向在其对中国的研究中也表现出来,只不过他不是简单地美化中国,把中国当成一个乌托邦。相反,他的反思要更进一步,探索了极权体制形成的历史与文化根源。在中国的历史中,他找到了“水力社会”的完整例证。秦始皇时代开始,兴修水利的巨大工程就是由中央集权绝对权威组织起来的。这种无条件地举全国之力完成一项任务的管理模式就是一个极权社会的生动典型。毫无疑问,魏复古把中国描绘成了一个由极权制度进行统治的恐怖社会。他笔下的中国只是极权社会的一个缩影,他并非故意要丑化中国,而是在揭示纳粹和斯大林时代背景下极权体制的表征。这里既有个人的经历的成份,当然也有孟德斯鸠、黑格尔等人笔下的专制中国形象的历史记忆,也有莱布尼茨那种在一个完整的形而上学体系中解释中国文化的思想方法的身影,更有二十纪西方反共思潮的气息。在诸种因素的交织重叠过程中,魏复古这位深爱中国的学者塑造了一个负面的中国形象,只有一个人有自由,其他人都只能臣服的极权国家形象。
    无论是个人经验还是文化背景,对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而言都是形塑手段,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干扰了中国形象,但是没有人能不受这些因素影响去塑造中国形象。这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的宿命,这样的中国形象正是拉康所说的镜像。只不过,在中国形象的问题上,这种镜像不是想象主体揽镜自照,而是在想象他者。可是这又有什么区别呢?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其实不也是西方人自我想象的一个反射/反写吗?从西方人所塑造的中国形象上,我们所看到的不是中国,恰恰是西方。因此,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映射出来的正是西方的自我。对于这一点,史景迁也是十分清醒的,他在分析笛福对中国的谩骂时就明确指出:“笛福也是利用中国负面的例子赞美他的祖国英国。然而这种慷慨激昂的论调却与当时的社会趋势背道而驰。当时的主流是借着亚洲的优点彰显西方社会内在的弊病。”(P95)可见,无论是赞美中国还是谩骂中国,西方人塑造中国形象的参照物都是西方。中国形象的背后隐藏的都是西方人的自我想象。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人面对西方人所塑造的中国形象没有必要对号入座,他们所说的中国,根本就不是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中国。
    这并不是说那些向自己的同胞信誓旦旦地讲述中国故事的西方人都能意识到他们所说的故事是虚构的。那些到中国来的传教士、外交官、商人、新闻记者、作家、学者肯定会自信地把他们眼中的中国当成真实的中国。尽管他们可能承认自己的叙述带有个人色彩、个人风格,但肯定不会承认自己的叙述是虚构的。史景迁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十分巧妙:他以马可·波罗作为书的开头一章而以卡尔维诺对马可·波罗的重写作为书的结尾。马可·波罗的游记亦真亦幻,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更是道破了马可·波罗所叙述的东方传奇的玄机:“决定故事的不是说故事的声音,而是听故事的耳朵。”(P302)说白了,信则有不信则无。马可·波罗的游记是真是假,马可·波罗这个人是有是无,这些在历史研究中争论不休的问题在此都不重要了。即使我们都知道基辛格这个美国人到过中国,也向西方世界讲述了他眼中的中国,那又如何?他讲述的中国就是真实的吗?只不过西方听众中有人相信他的话,把他提供的材料作为想象中国的依据罢了。史景迁甚至提到一个很少有人注意的细节,尼克松和基辛格当年到中国的访问,即那次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在白宫是被称为“马可·波罗二号”计划的。这个代号在白宫也许是意味着继马可·波罗之后的又一次沟通东西方的壮举,而在我看来,似乎更意味着时至今日,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仍然没有突破马可·波罗的眼界。这不是反讽,而是一个事实。
    如果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只是西方的文化想象,真实的中国则永远处在西方文化之外,只能是一个比想象更遥远的国度。更何况,西方人的想象千差万别,无论哪一种想象,都无法抵达真实的中国。
     
    《大汗之国》[美]史景迁著阮叔梅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定价45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