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新收获——《马克思的“新哲学”——原型与流变》评介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光明日报》(2013年07月 庄福龄 参加讨论

    
    近年来,聂锦芳在马克思文本、文献研究领域很活跃,在相继出版专著《清理与超越——重读马克思文本的意旨、基础和方法》、《批判与建构:〈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学研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之后,又于最近推出60余万字的《马克思的“新哲学”——原型与流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5月版)。作为其20年前攻读博士学位时的导师,我为自己的学生能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园地如此执著地坚守和不断地创新而深感欣慰。认真阅读此书,我觉得它有如下特点应予以关注: 
    其一,把握和透析复杂的理论难题的勇气。“熟知并非真知”。作者注意到,言说了一个半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迄今为止并没有获得人们明确的认知,反而愈益陷入聚讼纷纭的境地,很多言说离开了经典作家的原始文本及其思想演进。就20世纪而言,很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了解,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其原生形态,而更多地依赖于其后继者在特定的现实境遇下的阐释、发挥与重建。作者理性地指出,过去的历史已是一种客观存在,过分情绪化地指责或为其辩护,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但考虑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殊性质及其在21世纪的命运,清理这段学术“公案”和历史“公案”对在当代新的境遇下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却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前提性工作。这种直面理论难题的勇气在今天着实可贵。 
    其二,还原马克思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主体地位。长期以来,我们在教科书中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但很多情况下并没有把马克思本人的思想作为阐释主体凸现出来,这不是说学者们在研究中没有引用过马克思的话语,的确也引用了,但大多情况下却是将不同时期、不同文本和不同语境中的论断不加分析地直接引用,结果在很多方面曲解了马克思原初的意思,并没有呈现其哲学思想的复杂内涵和真实面貌。本书以大量文献为基础,梳理了马克思一生思想探索过程中其哲学思想、观点、原理和结构的变迁,大量鲜活和深刻的思想得以展示出来。在全书600多页的正文中,论述马克思的部分占有320多页,不仅文献材料丰富,而且持论公允,分析独到。 
    其三,在不同的理解和阐释模式的对比中凸显马克思“新哲学”的价值和命运。本书不仅深入阐释了马克思“新哲学”的特征以及其形成、演变、表述和论证过程,而且对身后恩格斯、列宁、前苏联、西方马克思主义和现当代西方哲学对这一哲学形态的理解、阐述和推进一一作出梳理,甄别出它们之间在哲学观念、问题意识、体系内容等方面的相似与差别,分析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建构的状况、阻障和可能的前景,从而把历史与现代、理论与实践贯通起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 
    当然,作为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领域的探索性著作,本书也有一些缺憾,比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演变中中国哲学家的贡献论述过少,此外,也还有一些值得商榷和进一步深究之处。作者还比较年轻,希望他有更大的成就。 
    (作者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