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孙犁女儿谈父亲:曾称“看坏书还不如不看”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半岛都市报 2014年02月21日 张文艳 参加讨论

    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孙犁先生为后世留下了一部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采蒲台的苇》《芦苇荡》《荷花淀》入选语文课本。在课本上,我们看到的是情感细腻、温润如玉的孙犁,生活中的他又是什么样子?他是如何教育子女的?本报记者专访了他的女儿、身在天津的孙晓玲,她向记者还原了看起来孤傲、实际上“让人感到很温暖”的孙犁,他的严厉往往是因为孩子看坏书的时候,“他觉得好书是人生的灯塔”。-人物简介


    孙犁(1913年5月11日~2002年7月11日),原名孙树勋,河北衡水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孙犁”是他参加抗日战争后于1938年开始使用的笔名。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作协天津分会副主席、主席,天津市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协第一至三届理事、作协顾问,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代表作品有《荷花淀》《芦苇荡》等。
    孙晓玲,1947年出生。孙犁有三女一男四个孩子,孙晓玲是他最小的女儿。孙晓玲生活在天津,曾任职于邮电系统。三年前,她曾将发表在报纸上怀念父亲的散文整理出书《布衣,我的父亲孙犁》,以此怀念父亲。
    看坏书还不如不看 
    记者:父亲小时候是怎么教育你们的?
    孙晓玲:他教育我们生活上要节俭,牙膏要挤到头,用纸不能浪费。报纸边上的白纸他都会剪下来用线订个小本,送给院里的小孩,让他们写字画画。我们扔的铅笔头他也收起来,用橡皮筋捆成一小把送给别的小孩。吃饭有时候会掉饭粒,掉在桌子上的他会捡起来吃了,掉在地上的他也会收起来。他经常给我们念《悯农》那首诗。他还教育我要看好书,不能看坏书。有一次我偷看从同学那拿来的书,是讲商纣王荒淫无耻、残害忠臣的事。我藏着看,不让他们知道,后来被母亲发现了,父亲知道了以后很生气,说这书不能看,这书不好。他从书柜里拿了本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说你看这个。他说看坏书还不如不看。他不太管我考试的分数高低,但我们看好书坏书他是要管的。
    记者:他是什么样的父亲?在有些人看来,他很孤傲和严肃。
    孙晓玲:他表面上看着比较严肃,说起话来其实让你感到特别温暖。他特别关心人,这人不自私,总是设身处地地替别人着想。说到孤傲,以他的才情、经历,他是比较自信的。但他不是看见人就跟人家打招呼啊,搞关系啊,出去应酬啊,他没这些乱七八糟的。他特别爱读古书,他追慕前贤,古人的风骨、志向、勤奋、节俭,这些对他影响比较大。对不正的风气、社会上的丑恶现象,他敢说敢写,人家就觉得他不好接近。实际上他对弱势群体、有困难的人还是挺热心的。
    他从不望子成龙 
    记者:他对你们的要求高吗?
    孙晓玲:他不望子成龙,觉得什么工作都可以,不管多平凡,只要你好好干他就觉得挺好的。不用非得成名、出人头地。像我大姐就是普通工人,在车间里当纺织工。我二姐是河北大学中文系毕业生,父亲也没给她提什么要求;我也就是邮电系统的一个普通工人,从学徒工到工人,后来我是调到邮电管理局当上的机关干部。他认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记者:在你们工作问题上,他没有帮忙找关系什么的?
    孙晓玲:他不给调,他不管。看上去挺不近情理的,因为只要他说句话就能成了,但他就是不管,让你自己想办法。他自己也从来不找组织提要求,房子分多少住多少,待遇也是给什么待遇就是什么待遇,不争。我们几口子原来住的地方很小,都是上下铺,两间屋特别挤,如果他说一说,肯定能解决,但他不提,我们住房多少年都一直挺困难。
    记者:听说他的稿费还交出去了?
    孙晓玲:稿费绝大部分都交出去了,剩下一点是因为我姐劝她,留一点给我妈看病,因为那时候我妈住院了。他一直到去世一生的积蓄也就三万来块钱。
    常有学生给他挑错 
    记者:他在世时有没有谈起过对现在孩子启蒙教育的看法?
    孙晓玲:他对孩子、孙子辈的教育可不是让上课外班啥的,他不走那心,他就是写作。他给我们说好好工作,孩子要好好上学,就这个。
    记者:他有好几篇作品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他知道这事吧?他怎么看?
    孙晓玲:他知道。还有学生给他写信,说他的《山地回忆》有错,我爸就给回信了,说可能是印刷的问题,学生觉得弄错了,又认为大作家还这么谦虚,为此还专程看望他。这种事经常有,初生牛犊不怕虎,有不少学生给他挑错,说《荷花淀》里有错,他也不生气,他觉得小孩能认真读书就很高兴,他经常勉励他们。
    记者:他很喜欢小孩是吗?您的孩子他接触过吗?
    孙晓玲:接触过,我的孩子当时还不太大,一个上幼儿园,一个上小学,我的女儿这两年还在《今晚报》登过回忆姥爷的文章呢。
    记者:他是怎么教育他们的?
    孙晓玲:给他们书看,送给他们《陈伯吹童话》《小兵张嘎》等,反正是适合他们那个年龄的书,他喜欢用书引导人,看谁什么年龄适合什么书他就给他们,他觉得好的书就是引导人生的灯塔、进步的阶梯。他还给我的儿子看过作文,当时我儿子上小学,可能他发现他的作文有抄别的文章的地方,就说他要好好写,自己写。我儿子现在是《天津日报》的一名文化记者,他现在的文章评价都还不错。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