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文化审视下的中国百年政治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华书局 晓克 参加讨论

    著名汉学家费正清曾评价一本政治史著作,称它是“中国近代政治史的最清晰的、唯一全面的评述”。这本书即是李剑农所著《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李剑农(1880—1963),生于湖南省邵阳县滩头镇(今属隆回县)。早年入湖南中路师范学堂(后改为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史地科学习,1906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0年赴日学习。武昌起义爆发后,弃学回国,参加革命活动。1913年因反对袁世凯独裁,遭通缉,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后,曾任上海《中华新报》编辑、汉口明德大学教授、《太平洋》杂志编辑部主任、湖南省务院院长兼教育司长,后受聘于武汉大学、国立师范学院、湖南大学,任教授。1950年后,曾任湖南军政委员会顾问。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政治史和中国古代经济史。
    
    1930年,李剑农所著《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由上海太平洋书店出版。后因教学需要,将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这段历史又补写了三章,更名为《中国近百年政治史》,1942年由位于蓝田的国立师范学院史地学会印行。1943年又交蓝田书报合作社印刷发行。本书内容,起自鸦片战争,止于北伐战争,以甲午战争、辛亥革命为界,将近百年来中国的政治变化分为三大段落。后来有多个版本,1946年蓝田启明书局出版线装四册本;1947年商务印书馆印制平装本,分上下两册,1948年再版。台湾商务印书馆曾于1963年刊行该书,后又于1992年再版。1956年由美籍学者邓嗣禹和J. Ingalls编译成英文版,由D. Van Nostrand公司出版,后在美国、印度多次再版。近些年,复旦大学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等先后再版。2011年,商务印书馆将其列入“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重新出版。2015年,中华书局又把它收录《国民阅读基本经典》,予以刊行。
    
    李剑农亲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运动、军阀混战、国民革命等重大事件。特别是在联省自治运动中,他亲自主持起草湖南省宪,后来又担任湖南省务院的院长(仅次于省长)近两年时间。作为历史的参与者与见证者,李剑农以当事人的身份承受政局变动、认知演变轨迹,以丰富的感性体认为基础,触摸到真实的历史。他把亲身经历、见闻感受,与记忆影像、文本材料加以结合,用长避短,为读者展现出中国近百年政治演变进程的纷繁场景。
    
    李剑农曾做报纸编辑,并与人合办过杂志,经常撰文发表政见。这种身份与经历,不仅练就其简明扼要、通俗流畅、条理清晰的文风,也养成对事物保持敏锐观察力的思维习惯。民国初年,各政党分分合合,情形复杂。他提纲挈领,抓住脉络,予以清晰阐释,并列表说明,一目了然。再者,南北各军阀,以及与孙中山的关系,剪不断、理还乱,他也能透视根本,化繁为简。援鄂战争是湖南联省自治中的重要事件,原因颇复杂。李剑农从湖北、湖南、皖系、四川诸方面进行解读,并谈了战争结果对各方的影响,条理相当清晰。诸如此类的细节,读之每每茅塞顿开。
    
    政治史一般关注军政大事、政局演变,这些在李剑农书中自然占据相当地位。不过,值得称道的,还在于他以文化视角,审视政治、社会之如此变迁的深层原因。关于鸦片战争,书中写道:“表面上是因鸦片而起,是中英两国的战争,然而就战争的真意义说,可称为中西文化冲突。”李剑农列举了三个观念的不同,即国际社会观念、经济生活观念、法律观念。正是这些观念的不同引发了一次次冲突,终致军事对抗。关于太平军与湘军胜败的原因,他认为,除了战略失误、人才匮乏等关键因素外,洪秀全力持的神权主义无力对抗曾国藩抱定的名教主义,也是关键因素之一。“天京事变”后,神权主义对太平军的吸引力逐渐丧失,而名教对缙绅民众却有强大的号召力。说到戊戌变法,他认为,康梁的维新学亵渎儒家经典,触犯大批士大夫的立身之本,惹起众怒;更为重要的是,变法措施使相当多的人尤其是旗人失去饭碗,最终导致这些力量群起反扑,而慈禧太后则做了他们的代言人。变法失败后,满汉交恶,日趋严重,与变法初衷背离,并最终成为清廷覆亡的祸源之一。
    
    民国初年,袁世凯翻云覆雨,弄权使诈;宋教仁不为其所用,终为其所害。李剑农评价道:“袁世凯最忌有能力而又有操守的人,因为有能力而又有操守,便不肯作他个人的私党,受他的牢笼指挥,便是他切身之敌;他一生的本领,就是使贪使诈;他最大的罪恶也是养成社会贪诈之风,务使天下的人才尽腐化于他的贪诈洪炉中;至于揽权窃位,犹其罪恶之小者。”他认为,贪诈之风比袁氏独裁更甚,不仅影响当时,更贻害后世。这种认识,很有见地。
    
    袁氏复辟结束,护法运动开始。而后南北双方进行了一年多的和议,竟不能解决一个护法争议的问题。作者认为,总原因在于双方都没有“真正为国家谋利益的中心主义与思想”。 “北方的新国会固然为一般舆论所不满,南方的旧国会也未见得为一般舆论所拥护;北方的毁法固然不是,南方的护法也未见得尽出于真心:总括一句话,就是此时南北两方都为军阀政客的地盘欲、权力欲弄得四分五裂,把国家的公共利益问题都丢在九霄云外去了。”后来,他积极鼓吹与参与的联省自治运动也以失败告终,其原因也在于“赞否的两方都没有真确的认识,没有为国家谋统一的诚心”。当初,那么多英烈用鲜血造就的民国,竟成了军阀谋利的工具,李剑农深感痛心,而又无可奈何。他曾引用林觉民的《与妻书》,“使读者知道黄花岗烈士是为什么流血牺牲的”,并说:“假使后来的革命党员,大家都守着这种高尚纯白的精神,替国民谋幸福,民国当早抵于安康福乐的境地了”。行文至此,笔者不禁想起方志敏烈士在狱中写下的《清贫》中的话:“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在军阀与英烈身上,彰显的大概就是天壤之别的境界吧。
    
    与此同时,思想文化界掀起新文化运动,而文学革命是重要一环。李剑农认为,文学革命的效果之一,即“在文体解放上给予了国民党一种改良的宣传工具”。辛亥前的革命党机关报《民报》,连高等学堂的学生都有读不懂的,而现在的高小毕业生大概都能读懂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了。由此,国民党才和社会发生更多干系,大革命的浪潮才会涌现。而由文体解放到思想解放,引起社会思潮的变动、更新,言论思想界讨论问题、研究主义,成为风尚。思想与社会,交融互动,影响着中国的前进方向。
    
    英国历史学家E.H.卡尔说过:“历史就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人们总是站在当下回望过去,总是在既定观念下进行思维活动,文化印痕就烙在日常言行举止中。李剑农以思想文化融入政治史,揭开历史的一个侧面,循此思路对诸多政治事件作深层审视,庶几能向历史的真实更进一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