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中华读书报》:集体之间的彷徨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华书局 newdu 参加讨论

    
■黄晓峰(《东方早报》“上海书评”记者)


    
    《》,钱理群著,中华书局2008年12月第一版,32.00元
    春节长假,《聊斋志异》也许是最适合阅读的书之一,在鞭炮声中慢慢体会古人既羡 鸳鸯又羡仙的情怀是件颇有兴味的事。不过仔细想来,即便是蒲松龄的想象和描写,与真正的社会现实比起来还是显得纯洁。
    2008年,知识界、出版界谈得比较多的话题之一是改革开放30年。一个说法是,对这30年的理解,也许要联系到上两个30年才会更深刻。中华书局最近重版了钱理群的《1948:天地玄黄》,讲述的正是上一个30年的起点:1948年的知识分子。与1978年有些类似的是,那时的知识分子同样充满对即将开始的新世界的憧憬,以致当有人略微表现出犹疑和困惑时,得风气之先的知识分子们就会群起而攻之。新中国还未成立,但是对于知识分子改造的运动已从解放区延伸到了国统区,1948年3月,《大众文艺丛刊》在香港、上海等地出版,对当时的文学创作进行解放前的总清算,按照钱理群的说法,这是在“争取文学史以及现实文坛上的主导地位”。30年代盛行的论战再掀高潮,只不过这次争论有点“世界潮流,浩浩荡荡”的趋势。知识分子是敏感的、睿智的,他们总是比老百姓早得多地感受到时代脉搏并做出明智选择。书中还具体谈到丁玲、胡风、沈从文等人如何努力向人民群众、向文艺新方向、向集体靠拢,可是,他们努力的脚步始终无法像荆无命与上官金虹那样一致,他们必须等到下一个30年的起点。
    从某种意义上说,1948年知识分子们的抉择,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当时社会运动的影响。根据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蒂利的考察,社会运动的初始阶段,不过是“乌合之众”的骚乱,在《社会运动,1768-2004》(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中,查尔斯·蒂利对两百多年的社会运动史进行了全景式扫描,其中不无让人深思之处。书中提到社会运动的创建时期,1768年,英国伦敦的一些市民为表示对议会候选人、国王的死敌约翰·威尔克斯的支持,在大街上拦截马车,强迫对方高喊“威尔克斯暨自由”;1773年,威尔克斯竞选伦敦市长失败后,三千名市民冲进市政厅,高喊现任市长是恶棍,抢走了原本属于威尔克斯的位子。在查尔斯·蒂利看来,这些行为恰恰是社会运动的雏形:“将议会选举活动变成了展示大众团结和公众决心的盛会。”
    从参与社会活动的这些群体再放大到族群,判断的标准可能会更复杂一些。去年5·12大地震期间,恰逢台湾学者王明珂的《羌在汉藏之间》出版,该书引起广泛关注。最新出版的王明珂的《游牧者的抉择——面对汉帝国的北亚游牧部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一版),其厚重程度可能要超过前一本。此书将游牧社会的人类学考察与历史进程结合起来,讲述了游牧民族的历史命运。作为游牧族群,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在所难免,问题是,对于这种冲突、互动造成的民族融合,我们很难作出看似公允的评价。作者提到,从汉代到魏晋,绝大多数的华夏家族都自称是黄帝之后。“炎黄子孙”的观念,正是在民族大融合之后隋唐开始形成的。鲜卑宇文氏之祖先,就被认为是炎帝之后。葛剑雄先生发表于《读书》1996年第5期的文章《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北魏元(拓跋)宏及其迁都和汉化》认为,鲜卑的汉化,也许是一次集体的选择,但是最终基本上切断了与鲜卑族文化传统的联系,鲜卑族曾经赖以生存的本民族语言、文化、习俗等都消亡了,鲜卑族作为独立的民族也不复存在。这个选择究竟该如何评价呢?也许就像我们该如何评价游牧民族的消亡一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