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图书推荐 > 人文 >

《软埋》:对于历史记忆 我们不要“软埋”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青年报 蒋肖斌 参加讨论

    方方:对于历史记忆 我们不要“软埋”
    “人死后不入棺椁直接被泥土埋葬,这是一种软埋。按照民间的说法,软埋之后是不能转世的。而一个活着的人,以决绝的心态屏蔽过去,封存来处,放弃往事,拒绝记忆,无论是下意识,还是有意识,都是在被时间软埋。一旦软埋,或许就是生生世世,永无人知。”对最新出版的长篇小说《软埋》的含义,作家方方这样解释。
    《软埋》的故事跨越50年,有一纵一横两条主线:因“土改”而彻底改变命运的女主人公丁子桃从一个乡绅儿媳成为一个勤勉保姆,但她深陷记忆漩涡,经历失忆,最终却成了一个沉溺往事却没了知觉的植物人;而在现实世界里,丁子桃之子吴青林为解开母亲的心结和自己的困惑,始终有意无意地四处探寻那段已被时间掩埋的过往。但当真相来临时,他艰难地作出了自己的选择。
    《软埋》的写作缘由要从方方一个朋友的母亲说起。母亲在“土改”运动中被枪托打伤过背,经常在半夜喊疼。当朋友把辛苦了一辈子的母亲接进自己的别墅时,母亲一进门就战战兢兢地说:“要不得呀,分浮财的要来的。”尽管得了老年痴呆,但她在生前多次清晰地说:“我不要软埋!”
    “土改”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曾极大地影响了整个中国社会的生态。这期间,无论农民、地主、乡绅、知识分子,每一个经历者都有着难以名状的悲欢苦乐。方方说:“作为作家,我从来没打算写一个只站在‘受害者’立场上去控诉‘土改’的小说。我只是想通过人的命运或那些导致命运转折的细微事件,来提醒人们,我们曾经经历过什么。”
    《软埋》出版前曾刊登于《人民文学》杂志。杂志编辑刘汀说:“作为一部小说,《软埋》自身成了一种特殊提醒,它是对被时间‘软埋’的历史的文学打捞。还需要说清楚的是,小说并不是要站在过去的地主或乡绅的立场上来重新看待历史。作品中对于陆氏家族发家史上的贩卖烟土、侵占田地等过程,没有回避,更没有美化,对于剿灭土匪给百姓带来的安定与和平,也给予了正面和积极的评价。”
    在由人民文学社举办的新书发布会上,著名作家、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格非回忆当年上大学时,老师叫他把“文学史倒过来读”,“从卡夫卡、现代主义开始,一直读到《诗经》《荷马史诗》”。这使他对过于遥远的历史兴趣不大,而《软埋》的故事发生在几十年前,人物都是普通人,他们的焦灼、焦虑、恐惧都是极其真实的,“跟我们的意识、情感发生各种关联”。
    格非提到了“中国人健忘”的特点:“说它是缺点,因为健忘总是不好的;说它是优点,因为那么多的记忆,有时候没办法处理。历史上那么多的仇恨、那么多的杀伐,我们中国人有一种特殊的处理方式——既然过去了,就把有些东西忘掉。”
    在《软埋》中有这样一句话:“忘记不见得都是背叛,忘记经常是为了活着。”在很多情况下,忘记是一个安全的选择,或者是唯一的选择。
    关于忘记,方方觉得有一些事情是可以忘记的,“虽然无可奈何,但这是自然而然的选择——这件事情就不说了,过去了”;但有一些事情是需要一些人去记住的。“有记者问我,什么人应该记住,我说精英们应该记住的。既然你成为精英,就应该承担记忆的责任。”
    在写作《软埋》之前,方方因质疑某诗人为鲁迅文学奖“跑奖”而陷入官司。诗人告其侵犯名誉权,而且早早公开宣称自己肯定赢,“法院就在我家楼下”。小说写完后,方方接到法院判决书,诗人果然赢了。
    方方说:“人性中最幽暗最肮脏的东西,我已经看得十分清晰。朋友母亲即使在最混沌不清的时候,也能说出这五个字:我不要软埋。我想,是的,我们不要软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